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安徽省民政事业不断改革创新、发展进步,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三聚焦”“三基”职责开展工作,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助力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网扎紧兜牢
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脱贫攻坚中,对于通过其他帮扶政策不能发挥作用的贫困群体,必须通过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进行兜底。“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坚持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现农村低保标准稳定高于国家扶贫标准,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救助范围。目前,全省农村低保对象182.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农村低保对象的58.8%,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22.2%。全省共有127.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了低保、特困供养救助范围。特别是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省8.7万贫困人口中,5.7万人由民政进行兜底保障,占比达到65.5%。省委、省政府对社会救助工作高度重视,全省“十三五”期间支出社会救助资金达620亿元,较“十二五”增长40%。城乡低保标准大幅提升,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均接近每人每月640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了41%、135%。共保障农村特困人员34.9万人,平均供养标准达到月人均848.5元。兜底保障政策的实施,使广大贫困家庭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得到了充分体现。
安徽省民政厅驻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宋湾村扶贫工作队被授予“安徽省属单位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困难群众利益得到更好保障
面对各类特殊困难群体,充分发挥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救助帮扶。第一,开展精准救助。进一步完善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对不符合整户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户,根据户内有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的情况,可以单独纳入低保范围。建立“救急难”制度,对遭遇突发困难的群众给予即时救助。2020年,疫情、汛情发生后,迅速出台意见,进一步放宽临时救助户籍地申请限制,简化流程开展先行救助。特别是在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后,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赶赴蒙洼蓄洪区开展工作,印发困难群众帮扶救助政策明白纸,通过张贴公告栏和应急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救灾期间社会救助政策,公布省、市、县三级救助热线,确保所有受灾困难群众求助有门、有求必应。全省共有4.14万因疫因灾困难群众被及时纳入保障范围,2241.7万人次困难群众领到了11.95亿元的价格临时补贴。第二,健全完善机制。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8+1+N”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合力进一步增强。第三,加大救助改革。推行“互联网+社会救助”,与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信息共享。推进低保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到乡镇(街道)实施,全省乡镇(街道)共设立社会救助服务“一门受理”窗口1530个,群众申请救助更加方便、快捷。通过以上措施,保障了绝大多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省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绩效评价连续6年位于全国优秀省份行列。
安徽省民政系统支援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队员合影。截至目前,省民政厅和安徽民政援鄂服务队共有2个集体和5名个人获国家级、省级抗疫先进表彰。
各类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保障更加有力
民政工作涉及“一老一小”等各类特殊群体,必须始终将其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通过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践行党的执政理念和初心使命。“十三五”期间,全省有30多万老年人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超过50%;77.9万老年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高龄津贴和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全面建立,分别惠及170万老年人和61万老年人;实际保障孤儿6000多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9万人、其他困境儿童21万人,社会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不低于1050元和1450元。共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53.8亿元,惠及175.3万人。年均受救助的生活无着人员达5万人次,救助管理系统寻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平均每年成功帮助3000多人回归社会和家庭。
阜阳市颍泉区宋湾村学习践行村规民约。
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机构改革后,明确由民政部门承担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职责,部门职能由传统的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转变为向全体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十三五”期间,全省制定了《安徽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安徽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8-2020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并将《安徽省养老服务条例》列入立法计划;省政府每年都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将“养老服务发展”列入各市政府目标绩效考核指标来推进。通过努力,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供给持续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总配建面积192万平方米,县级、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养老机构总数达到2456家、床位近40万张,医养结合机构489家,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成型。9个地级市进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城市范围,全国首个世界银行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落地安徽。连续5年举办老博会,搭建养老服务发展供需对接平台;2019年,牵头举办以“新理念引领发展共享养老”为主题的长三角民政论坛,三省一市共同签署《深化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合肥备忘录》,推动全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加快向高质量迈进。
知韵院护理员搀扶长者行走。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显现
完善党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圆满完成了全省村和社区“两委”首次同步换届工作,选举产生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12.15万人,三级网格化全覆盖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积极开展村民自治、城乡协商示范点建设,实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5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单位。培育发展各级社会组织3.4万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7.9万人、注册志愿者1110万人,成为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中心工作中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全体社区干部带领群众严防死守,广大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共同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在疫情防控最紧急的关头,省民政厅牵头迅速组建了两支共32人的支援队伍赴武汉对口支援。两支队伍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冒着生命危险,在荆楚大地日夜奋战,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充分展现了安徽形象,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民政部、湖北省、武汉市等多方高度评价。
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婚丧嫁娶皆为民生,民政基本社会服务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婚姻登记方面,“十三五”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共办理婚姻登记490余万对,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现存历史婚姻登记档案补录工作,婚姻登记数据库信息更加完备。殡葬改革方面,围绕“逝有所安”,全省16个市全部实施困难群众基本殡葬费用减免制度,年均11万人享受惠民殡葬政策,群众丧葬负担进一步减轻。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加速推进,全省共有城市公益性公墓62座、乡镇公益性公墓1005座、殡仪馆79座,三分之一的火化设备得到了更新改造。全省遗体火化率保持在全国前列,节地生态安葬率超过55%,绿色殡葬文明新风正在养成。民政服务机构管理方面,针对各类民政服务对象,始终绷紧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这根弦,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确保了全省2600多家敬老院、养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等机构13万名服务对象和3万名工作人员未出现一例疑似、确诊病例,5年来未出现1起重大安全事故,没有1起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确保各类特殊困难群体与全省人民同步迈进全面小康。
怀远县陈集镇陈集村省级儿童之家项目点。
“2810”:“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基本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5年乃至15年的美好愿景和宏伟蓝图。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的殷殷嘱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全省实际,编制实施以“2810”为基本思路的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扎实践行“两个坚持”的新篇章,展示奋力实现“两个更大”的新成果,在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中贡献民政部门力量。
2
即双提升行动: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提升行动。
8
即八大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统筹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安全网;二是推进养老服务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儿童福利和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四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五是改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六是探索创新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体系,促进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七是完善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八是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健全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10
即十大为民工程:实施社会救助基层基础强化工程、多层次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程、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社会组织培育工程、精神卫生和流浪乞讨救助服务提升工程、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提升工程、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工程、“互联网+民政服务”拓展工程。
(文图由安徽省民政厅提供)
来源:2021年6月30日《中国社会报》
编辑:chengfang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