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敦煌市积极探索推进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格局,以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示范项目为抓手,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激活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着力构筑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基层治理体系。
一、坚持党建引领,整合阵地资源,打造社工特色品牌
一是强化组织一线牵。
将党建引领贯穿设立社工站建设始终,把社工站建成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有力阵地。坚持以专业社工力量为支撑,把专业社工培养成为中共党员,把社区优秀党员培育加入社工队伍,全面实施社会服务“多元化”、团队服务“专业化”和志愿服务“特色化”,形成社区、社工、社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加强镇社工站(室)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整合基本办公设备,统一制作“甘肃省省级示范乡镇社工站”和社区社会工作室标牌,按照社会工作专业要求采取一室多用,整合建立个案室、小组活动室、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活动场所。统一制定社工站的日常管理制度、督导评估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定期组织社工站社工专题培训、陪伴式督导等专业支持,建立与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联席会议制度,建全社工站组织架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制度等管理制度和规范。
二、聚焦群众需求,办好民生实事,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
一是一体化整合强基础。
突出社工力量参与,加强困难群众关爱帮扶,提质基层社工站建设。全力抓好“市-镇-社(村)”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在市民政局设立社工站服务指导中心,镇一级成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社区(村)建立社会工作室,指导1个社工站和3个社工室在民政部门备案登记。市社工站负责辖区社会工作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协调指导和督促评估;镇社工站致力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策划和加强承接机构的资金监管和服务监管;社区社工室向居民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三级服务平台横向融合、纵向联动,构建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构建“居民提、群众议、社区决”的民主决策机制,通过“积分制”落实积分兑换、绩效奖励、评先评优,建立“领题一件、登记一件,破题一件、奖励一件”的销号制度,仅2020年度,社区共收到群众诉求308个,解决需求事项284件。
三、注重人才培养,打造学习平台,推动社工队伍健康发展
一是搭建社工“育”的平台。
按照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水平。依托甘肃省社工站专业人才培训基地,通过“社会工作大讲堂”开展各类讲座、培训7期,1000余人次,全面实施社区工作者和社工人才“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制定印发了《关于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通知》,对参加全国社工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在职人员,给予1000-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资金,截至目前有43人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证。成立心理卫生协会,共有心理咨询类工作者36人,有效确保了社区治理服务“有人干事”。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定期培训与日常学习相结合,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先后邀请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社会工作专家赴敦开展讲座培训6期,参训达800余人次,引进先进理念,学习经验做法,提高能力素质。鼓励社区工作者通过函授、自考等进行继续教育,利用专业知识在参与乡村振兴、社会救助、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增强社工基层社会工作服务能力。
四、整合资源优势,增强服务合力,激发文明实践生命力
一是融入“四支队伍”拓展治理广度。
以社工站为平台,整合民政系统社会事务和儿童、救助、养老、基层社区治理等领域资源开展服务。聚焦建设“社工站+党员、网格员、志愿者、行业协会”的四支服务队伍资源,运用“慈善+社工”的理念,深入挖掘一批热心公益、有专长的居民群众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社工站+”志愿服务,为我市老人、儿童、妇女、残障人士、贫困人群提供服务,全方位满足社会需求、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链接社会各方资源,探索建立特殊困难群体需求对接机制,构建形成以社工站为平台,整合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公益组织等各类资源形成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五社联动”的新格局。以“党建+”为依托,结合自身优势,有机链接社会组织党建资源,通过实施志愿服务积分制和慈善爱心超市,激励和吸引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特殊困难对象提供日常照料、心理疏导、康复照护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作者:敦煌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何海艳、陈晓云)
编辑:chengfang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