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举办首次全省社会组织展示交流会
创新治理,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合力
中国江苏网讯 12月1日,由省民政厅和省慈善总会主办的第二届江苏慈善论坛暨2020全省社会组织展示交流会在南京开幕,会上,省政府隆重表彰第五届“江苏慈善奖”获得者。这是我省首次举办的全省社会组织盛会,是省级层面首次搭建的社会组织风采展示、合作交流、资源对接平台,是促进全省9.7万家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向善兴善,公益组织挑大梁
“今日公益梦圆,感谢江苏这块饱有大爱的土地!”摇着轮椅上台领奖的肇恒君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是他从事慈善公益事业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在南京市江宁区创办“君子残疾人之家”的4年里,他先后为近百名残障孩子提供托养、康复、教育及辅助就业服务。肇恒君是辽宁人,虽然重度残障,但助残是他的梦想。在当地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资助下,他从一名轮椅公益歌手,转变为专业公益机构的运营者。“君子精神”也鼓舞了无数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庭,那些被帮助过的孩子都亲切地称他为“君子爸爸”。
公益慈善是社会组织的初心和使命。第五届“江苏慈善奖”颁发给了100个最具爱心的慈善组织、个人和项目,在寒冬里聚起了一股爱的暖流。扶贫济困、赈灾救难、志愿服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江苏慈善奖”彰显了江苏慈善公益界的大爱与担当,也是我省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和谐发展的最美剪影。
仅2019年,全省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就接受慈善捐赠53.73亿元,全省捐赠2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91家。获表彰的企业家代表、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毅表示,企业家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张謇等先贤楷模为榜样,担当社会责任,实业报国、投身公益,助力社会共同富裕。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社会全面兴善的重要机遇期。”江苏慈善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表示,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社会全面参与。慈善公益组织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设计有影响力的项目,解决养老、儿童、教育等多方面问题。
服务大局,脱贫攻坚有担当
“没想到,南京市建邺区的本土社会组织能把服务做到重庆、青海等地。前不久,建邺区民政局带队,组织辖区社会组织再次回访对接一年多的重庆市万州区小周镇马褡村,为那里的农村社区社会治理输送‘金点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白友涛说,数万家社会组织响应号召,以各种形式参与脱贫攻坚。在一个个村居、一个个项目中,人们看到了专业社工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力量。
在省民政厅和省委驻淮阴区帮扶工作队的指导下,淮安市心苑社会工作服务社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开展驻村帮扶,在困境儿童保护、困难家庭发展、社区互助和社会资源链接等层面持续发力。社工金璐璐告诉记者,他们通过个案辅导、结对帮扶和技能培训,从物质和精神上赋能困难群众、帮助困难家庭。
据省民政厅副厅长周恒新介绍,江苏社会组织踊跃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区三州”对口支援、助力“挂牌督战”和省内“千社帮扶万户”活动。截至今年11月,全省约3290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实施帮扶项目5447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2.1亿元,受益人数超过600万人。近5年来,全省社会组织数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截至今年11月,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社会组织9.7万家,占全国总量的11%,位居全国第一。社会组织在民生福祉改善、助力脱贫攻坚、协同社会治理、参与疫情防控等方面都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多元治理,“微循环”中见活力
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不断向基层下移,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城乡居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社会服务。据统计,目前全省城市社区平均拥有社区社会组织超过10个,农村社区超过5个。他们贴近群众、运作灵活,发挥了“微循环”“调节器”“减压阀”的作用,成为基层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智慧物联可以运用到社会治理中,这是我们社会组织会员单位的产品‘电小盾’,可以对社区、家庭、养老院等地的用电安全隐患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进行监测和预警,减轻社区社工、福利机构的管理压力,保障特殊人群的安全。”在社展会现场,记者看到,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有社会组织的身影。
今年9月,省民政厅发布了新一批社会组织评估结果公告,82家社会组织被评为5A等级,成为全省社会组织的“领头雁”。我省还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变“红顶中介”为去行政化的独立法人主体。全省5000多家行业协会商会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微观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传送带”作用。疫情期间,行业协会商会参与疫情防控、推动复工复产,尽显责任担当。为给市场主体减负松绑,全省907家行业协会商会主动降低会费标准、减少会费档次或暂停会费收取,其中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2020年会费总额比2019年减少近7600万元,降幅超过35%,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
编辑:chengfang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