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职工心理疏导、增强职工社会支持网络、协调劳动关系、服务特殊职工等方面下功夫,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使其服务职工工作更加精准、精细和专业,满足基层职工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助力基层工会服务职工。
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和复工复产的最前沿,基层工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使其服务职工工作更加精准、精细和专业,满足基层职工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助力基层工会服务职工,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社会工作服务职工有其专业优势。一方面,社会工作的发展为服务职工提供了社会环境支持。社会工作秉持利他主义的价值观,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达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效果。对职工有影响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组织环境、制度环境等,社会工作通过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的方式,资源整合,为服务职工提供智力支持、人力支持、组织保证等。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服务职工提供了契合的专业支撑。社会工作看到职工在生理、心理、社会三个维度上的状况,采用个别化服务方式,提供精准、精细的专业支持。目前,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工作流程,包括接案阶段、预估阶段、计划及合约阶段、介入阶段、结案与评估阶段,通过严谨的操作,达到科学助人的效果。社会工作具有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的理论知识,助人手法多元。
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能够提升服务职工质量。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可以在以下5个方面助力基层工会服务职工。
职工心理疏导。疫情是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冲击着职工的心理健康。职工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不同,调节心理的能力有差异,所以要关注职工心理状况,社会工作者就要进行排查、甄别、提供直接的咨询、哀伤辅导或联合其他专业资源做到及时转介。对于复工复产过程中,职工可能产生的紧张、焦虑等心理状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热线、面对面咨询等形式,协助复工企业做好职工心理疏导,提供心理支援服务,及时缓解职工的心理压力。
增强职工社会支持网络。疫情还没有完全解除,社交距离依然存在。物理空间上的距离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疏离,减少人们的人际互动。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越能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职工家庭提供咨询,调解家庭矛盾,理顺家庭动力,增强家庭内部的支持网络。同时,面对职工外部交往减少的现象,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不同职工群体的特点,组织线上活动,不因居家办公或需要保持社交距离而中断人际间交流。随着生活逐步正常化,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适当的线下活动,促进职工之间的交往,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协调劳动关系。疫情期间,许多企业改变了既有工作方式和劳动用工形式,给劳动关系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工作者要立足实际,展开调研,协调劳动关系双方,协助基层工会组织开展集体协商,努力实现稳企稳岗。社会工作者能够深入基层,建立与职工的联系,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当劳动关系中出现矛盾隐患时,能够迅速回应,作出判断,帮助沟通,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链接资源,服务特殊职工。社会工作的优势之一在于广泛链接资源,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链接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组织资源、制度资源、文化资源;链接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复工复产期间,特殊职工群体需要特别的关注。社会工作者要根据职工的不同需要,提供就业信息、培训服务,发掘职工优势,推荐工作机会。对于返城工作的农民工,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基层工会组织,加强复工防疫和安全宣传,做好心理疏导,同时确保农民工能享受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对于企业中处于四期的特殊女职工,帮助她们做好防护,链接医生等专业资源。对于面临不同困境,比如经济困难、缺乏工作机会、劳动技能低的职工,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管理方式,链接整合资源,对职工进行有效帮助。
参与多方合作,形成工作合力。按照党委组织牵头抓总、工会组织统筹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社会工作者要主动参与多方联席工作机制,借助更多力量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可以作为“连接器”,把多方的力量整合运用在职工服务上。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多方合力共同解决社会问题、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已是共识,社会工作者要在合力中发挥润滑剂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完成常规事务的同时,把资源引至职工群体,让职工体面劳动、快乐生活。
综上,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基层工会服务职工。运用从微观到中观、宏观的工作手法,线上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用真诚的服务温暖职工,打通工会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各级工会组织可以通过聘用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或与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合作,把社会工作引入工会工作中,以乡镇街道、社区(园区)、楼宇中小企业为重点,开展服务职工工作,推进工会工作专业化,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编辑:chengfang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