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探索“三社联动”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

 时间:2020-05-21 11:27:39来源:长治日报

“政策定得再好,咱老百姓不知道也白费。多亏了党员志愿者、社工几次三番到家里来,讲政策、答疑难,我们很快了解了征迁政策,都是为了咱生活环境变得更好,当然全力配合。”

3月10日,山西省长治市长丰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征迁公告张贴出来,涉及太行西街粮机厂9号楼等4栋住宅楼。第二天,长治市潞州区太西街道广场西社区就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员志愿者、社工挨家挨户上门,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咨询、政策讲解、心理疏导、矛盾协调等服务,引导居民合理表达诉求、配合拆迁。3月22日-23日,9号楼33户居民全部签订征迁协议。3月份的最后一天,粮机厂9号楼顺利拆除。

18d8bc3eb13533fa792d47f88ab84c1940345b3b

潞州区和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员志愿者为道路两旁的树木刷白,美化家园

“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我们天天和居民打交道,家家户户都熟悉,入户宣传有天然优势。”广场西社区党委书记、社工薛岭说,“很多党员志愿者都是利用下班时间入户,不喊累、不叫苦。”

潞州区立足区位特点和自身特色,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以社区为服务平台、以社团为服务载体、以社工为服务支撑,着力打造“社区+社工+社团”“三社联动”模式,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潞州路径”,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潞州区实行“三社联动”,探索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阵地如何建——

整合资源,共驻共建,打造

“三社联动”文明实践新平台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在家门口,喝喝茶、看看书、下下棋、聊聊天都方便。大家没事就来这唠唠,不固定时间,不固定主题,不固定人数,聊聊最近看了哪些书,谈谈读书心得体会,在聊天的过程中就可以把党的声音传播出去。”家住西街街道西关社区的刘丁元老人说。

西关社区盘活各类资源,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健身体育、志愿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八大平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是潞州区打造“三社联动”文明实践平台的一个缩影。

bf096b63f6246b60a7d5420dcc93ab4a500fa266

龙港新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宏海公益协会500余人,开展慢跑捡垃圾活动

平台,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依托。

潞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服务平台建设,针对辖区驻区单位多、活动用地少等特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中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组建队伍、共建共治,推动社区服务全面升级、文明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群众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整合资源,为我所用,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阵地。一方面用足用好街道社区自身各类资源,在12个城市街道,按照阵地建设“十有标准”,充分统筹整合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文化广场等现有资源,建立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教科普服务及健身体育服务平台,搭建起文明实践与群众之间互动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统筹利用区内外驻街单位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活动用房等各类社会资源,进一步拓宽阵地建设的途径和渠道。同时,把区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纳入阵地建设中,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依托社团,志愿奉献,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各街道、社区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各方面力量,依托辖区内各种社团,组建了“1+N”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即:1个由社区党员干部组成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队和“N”个由社区辖区内的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组成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据统计,潞州区各社区共有党员先锋、绿色卫士、平安巡逻、扶贫济困、心理健康等各类志愿者队伍200余支,志愿者11万多人,持续深入开展党的理论学习宣讲、文化科技、体育健身、文艺演出等活动,实现了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

上下联动,共治共建,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作模式上,统筹整合区直包社区单位、社区所属街道、社区范围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以及等各类社工等资源,实现政府与社区、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单位之间多元互动,动员居民及辖区单位参与文明实践,共建共治共享。

如今,潞州区“布局合理、群众便利、出户可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已然构建,“月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服务咋开展——

创新载体,精准服务,丰富

“三社联动”文明实践新内涵

走进紫金街道滨河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心超市”,只见货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秉承救急救难原则,紫金街道滨河西社区“爱心超市”对辖区内近300户困难群众实行定期免费,或者收取少数金额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辅助救助活动。

既开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适性文明实践活动,又针对基层特殊群众开展特殊性文明实践活动。目前,潞州区80%以上的社区设立了“爱心超市”,为特殊困难群众定期免费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

“群众点单,政府派单”“民有所需,我有所应”,潞州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链接社团资源,抓住社工这一关键,结合群众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社区服务有广度。针对居民对科学理论知识、主流核心价值、优质文化产品、卫生健康医疗等不同需求,各社区广泛开展菜单式服务,做到居民有所求、社区有所为。英南街道6个社区于2020年元旦为5对新人联合举办“相爱潞州幸福一生”集体婚礼;捉马社区依托神马创意街,设立方便群众办婚丧喜事的“神马大食堂”,践行了移风易俗新理念;淮海社区老街坊课堂开设了声乐、古筝、摄影、舞蹈等课程,满足了群众多层次文化生活需求。

1c950a7b02087bf428344db1d3b8e62a10dfcf7b

英雄南路街道6个社区践行移风易俗理念,举行“爱在潞州·幸福一生”集体婚礼

社团服务有深度。老干部宣讲团在各社区宣讲理论知识、党政政策,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安康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协会每周为家庭、居民、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潞州区妇女儿童成长协会开设公益课堂,服务社区贫困家庭、妇女儿童……潞州区组织长治正能量公益协会、长治蓝天救援队、长治市平安志愿者巡逻队等30多支社会团体走进各社区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发挥社会团体有实力、有特长的优势,在为居民提供有深度、有品质的专业服务中,提升了社会团体参与文明实践的整体水准。

社工服务有精度。发挥社工专业人才、专业技能优势,建立“社工+志愿者”的精准志愿服务机制,为群众提供一对一志愿服务。田园易护社工在西街街道、延南街道各社区指导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民政所属社工深入社区低保户、困难户、弱势群体家里,为他们提供轮椅配发、低保发放等政策内的兜底服务。

抗疫服务有温度。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疫情防控中,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全力以赴、积极参战,筑牢了疫情防控的“潞州阵地”。长治正能量公益协会“爱心午餐·温暖同行”抗疫志愿服务项目,为坚守在市区各个卡口的值守人员专车、专人运送免费午餐。梅辉坡社区开展“特殊时期特别的爱”义务理发活动,解决了居民实际困难。青少年活动中心“安心潞州”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团队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心理微课、心理广播服务,救助230余人次,展现了社会团体的责任担当和公益形象。

把“文件语”转为“群众话”,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解群众所需、让群众参与,潞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实现了落实落地、有声有色、有用有效。

活动咋持续——

完善机制,健全保障,激发

“三社联动”文明实践新动能

如何让文明实践“动”起来、“活”起来,更富活力、更有成效?如何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可持续?如何让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勤于参与?

潞州区的答案是:积极探索文明实践活动管理运行的工作机制,依托资源、项目、平台、信息化等方式进行联动,着力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织保障体系,有效实现了“三社共治”“三社联动”。

强核心,党的建设统领“三社联动”。潞州区委、区政府强化党的建设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引领作用,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站长,统筹协调社区事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各社区把辖区最优秀的资源投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加大资金投入,提档升级基础设施,为“三社联动”筑牢基础。每个社区结合党员到社区报到,充分发挥23000余名共产党员在8小时以外的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开展菜单式、订单式等服务,成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生力军。

b219ebc4b74543a91b715f6c3a7c3b84b801149d

东街街道安康志愿者服务队,疫情期间积极参加“五大排查”

搭平台,社会团体活动同步嵌入。为社区慈善超市、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场地、办公设备等;为各类社会团体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活动场地,以及水、电、通信等保障……各街道充分发挥“孵化中心”的作用,帮助社会组织协调登记注册,提供合法性支持。在社会团体带动下,社区内生的枢纽型社会组织逐渐成熟,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逐渐集聚。这些社会团体孵化于社区,又反哺于社区,为社区居民享受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提供了保障。

抓队伍,人才保障激活服务动力。潞州区把人才作为创新、引领和落实“三社联动”工作的“原动力”,注重社工专业能力的提升,坚持采用“持证社工带项目”的工作模式,提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专业水准。建立健全定期培训、目标考评、社工激励等机制,出台提升社工待遇、拓展社工晋级渠道的政策,初步建成了一批思想觉悟高、服务能力强、专业素质优、居民满意认可的人才队伍,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人才和政策保障。

编辑:chengfang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