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怎么为农村培养本土社会工作人才

 时间:2019-12-27 10:01:32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2019年12月20日-21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2020年“三农”工作,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任务,着力解决影响全局大局的“三农”短板。让农民有更大切实感受,让农村获得发展,需要社会各界投身农村建设,社会工作人才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当前,国内有许多社会组织投身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在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方法。虽然特定场域的实践经验无法复制到其他场域,只能被参照和借鉴,但仍可以从其实践情境的脉络中发现一些相同的行动逻辑。本文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4个社会组织,呈现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一些具体路径。

社会组织培养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实践探索

(一)山西省永济市蒲韩乡村:以老带新,立足本土培育人才力量

山西省永济市蒲韩乡村合作社(以下简称“蒲韩乡村”)是一个由农民自发组织的“乡村合作组织”,在二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中,蒲韩乡村一直重视本土骨干力量的培养,这些骨干又把自己的子女吸引回来,形成了一支年轻的服务乡村的人才队伍。其人才培养有以下特色:

第一,新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要参加周末学习班,在共同学习中促进理解,加深关系。第二,通过“三个一”来锻炼年轻人,即每个年轻人跟进一个合作社,全面了解合作社的业务;每个年轻人种一亩地,体会农民的辛苦,培养和土地的情感;每个年轻人跟一个村,走村入户,跟农户深度沟通,建立关系。第三,通过传帮带贴身指导,使年轻人快速成长。第四,划拨专项经费,给予工作人员外出培训机会。

蒲韩乡村是一个学习型的团队,通过这种以老带新、持续学习的做法,形成了一支扎实的本土社会工作队伍,为其探索乡村综合发展之路提供了人力支持。

(二)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培育在地村民组织

广东省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耕”)从2001年开始实践农村社会工作,培养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资源主要依靠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如广东社会工作“双百计划”等。

绿耕一直坚持“驻村”“三同”和“四大任务”的驻村工作模式,即社会工作者驻扎在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搞好关系、摸清情况、聚集人气和找准方向,不仅工作更接地气,而且为发现和培养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夯实基础。绿耕还非常注重培育当地村民组织,目前,这些村庄的村民组织和骨干已经走向前台,机构社会工作者“退居二线”,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村民培训和经验梳理上。在培养骨干方面,绿耕有两种做法:一是培养村民骨干为在地工作员,让村民自主开展村组工作,发展生计项目,策划和组织社区文化、环保、教育、服务社区等活动,不断带动村民参与;二是把村子打造成为绿耕学院的培训基地,培养村民骨干成为社区讲师,让村民通过“自身说法”来讲述村民组织发育与村庄建设。

通过驻村的工作与培训模式,以及对当地村民组织与骨干力量的培育,绿耕逐渐走出了一条以政府资源为保障、以专业社会工作为基础、以在地社会工作力量为支撑的农村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三)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支持专业社工返乡创业,发展在地社工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云南连心”)于2005年12月登记成立,机构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0余人,志愿者1900余人。2017年初,云南连心启动“公益连县”计划,推出“公益连县学习网络”,签约培力扶持州(市)县域公益机构发展,以培养更多扎根于“三区”深入开展服务的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更好地服务困难群众。

云南连心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公益捐款等方式,支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浓厚家乡情怀的返乡社会工作者创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动当地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机构的工作人员以本地人为主,注重发掘本土资源,培养当地骨干,助力脱贫攻坚、基层社区服务与社区治理,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精准性、专业性和持续性。

(四)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以教育培训为手段,培育村民组织

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社区中心”)成立于1998年,在长期的农村社会工作中,逐渐创立起一套以教育培训为手段,以培育社区组织和骨干为核心的工作方法。

社区中心鉴于机构人员少、项目经费来源不足的现状,将开展的农村工作思路定位于“小核心、大半径”的工作模式,即充分挖掘本土力量,开展自我服务。社区中心先后协助村子成立了老年协会、艺术协会、常青互助会等,服务群体覆盖儿童、妇女和老人,服务领域包括文化教育、经济互助、老年服务等。这些村民组织在村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社区村民组织和骨干的带领下,村里已经逐步建立起一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社区的社会工作力量。

社区中心一直将村民的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在多年的摸索中创造了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形式,包括参与式培训、民众戏剧和老年学堂等,形式活泼,内容贴近村民生活。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社会组织立足农村本土的现实处境,创造了不同特色的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模式。

社会组织培养农村本土社工人才实践的路径选择

分析上述不同地区社会组织培养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

(一)建立以农村社区组织为平台的志愿者队伍

农村社区组织是为满足村民某种需要而成立的、在社区内开展活动的自发组织,也是村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平台。农村社区组织有利于村民学习自我管理、提高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有利于改善村民之间的关系,提升村民的自尊、自信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社区凝聚力。以农村社区组织为平台,可以集聚村庄志愿力量、培育社区志愿精神,让村庄更多的村民参与到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活动中来,从而为村庄建立服务社区的本土志愿者队伍。

(二)开展以村民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任何工作的实施,教育如能行之在先,则比较容易成功。但是教育不能以“灌输”或“宣传”的方式进行,更不能把外来者的信念“强加”或“植入”在村民的心中,而是应讲清道理,由村民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活动。这样也会激发村民在社区服务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村民的社区参与能力,使村民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构建互学共利的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社区等多种力量协同创新,通过各方的优势互补和深度合作共同参与构建互学共利的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中,政府是政策制定者与落实者,提供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和专职岗位;社会组织作为资源链接者与服务提供者,承接政府、企业及公益慈善类基金会项目,为农村培育社区组织和骨干提供培训与实务指导;高校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农村实习基地,为农村社区输送合格人才,同时也可为农村社会组织提供督导和培训,促进组织能力建设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社区民众可成为社区社会工作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既可以参与社区建设,也可运用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知识,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指导。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脱贫攻坚任务的推进落实中,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既可以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瓶颈问题,又有助于激活农村社区发展中的各种资源要素。在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有众多实践经验需要提炼和升华,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以为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村培养更多本土社会工作人才,最终提高农村社区服务的质量,优化农村社区治理结构,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编辑:chengfang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