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召开学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专家座谈会。会上,6位专家学者作了交流发言。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杨汉卿参加会议并作总结讲话,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副校(院)长余甫功、方真出席会议,会议由余甫功主持。
杨汉卿表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是继今年2月18日中央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对新时代广东发展、对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提出的新定位和要求,是对广东发展和深圳发展形成的双区驱动和利好叠加,体现了中央对广东工作和广东发展的关怀和关爱,饱含了中央对广东和深圳在新时代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殷切期望,为下一阶段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深刻学习领会。
杨汉卿表示,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党的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研究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进一步深化对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要做好《意见》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员头脑的工作;组织教师积极撰写研究和阐释文章,深化对《意见》有关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宣传;积极组织教师,围绕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研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全力以赴推动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各项部署落地落实,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出党校(行政学院)应有的积极贡献。
会上,6位专家围绕《意见》的主要内容,分别从重大意义、拓展先行示范区发展空间、打造基层标杆、民主法治保障、塑造现代城市文明典范、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张谨教授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党和国家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彰显发展大格局、践行发展新思想、提升发展新境界、传递发展正能量,是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管理学教研部郭惠武表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主要面临土地面积相对狭小的约束,可通过两个方面的区域合作来拓展空间,破解约束。要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优势,进一步推进深圳与港澳及珠三角城市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维持城市低成本经济运行空间;要发展飞地经济,可在深刻总结深汕特别合作区经验,充分借鉴新加坡模式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飞地,在资源和条件允许情况下,进一步推进飞地经济发展。
行政学教研部副主任陈晓运表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彰显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既靠顶层设计、也需中层规划,更要基层推进。深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过程中,要立足高标准党建、高水平治理、质量发展、高层次共享、高品位文化、高品质生态标杆六个高点,重在把握比较优势,打造多元标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找准新的突破口,在艰难曲折中奋力前行,破解新时代深圳发展之僵局,开启新时代深圳发展之主题。
法学教研部副主任马俊军表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示范什么,应该是“软硬兼施”。要科学立法,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将改革逻辑与立法逻辑有机结合起来,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要严格执法,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区,发挥法治政府对法治城市的牵引作用。要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妥善处理各类经济纠纷,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全民守法,将法治教育融入到深圳城市文明典范的建设当中,在深圳城市社会治理过程中更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深圳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欧海龙表示,城市文明典范作为五大战略定位的重要一环,是中央对深圳的殷切期待,也是深圳的使命担当,深圳责无旁贷。深圳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心聚力,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培养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市场导向,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张卿教授指出,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要求深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探索跨区域生态共治新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壮大绿色金融;同时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努力实现深圳“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
各教研教辅部门主任、副主任及教师代表50多人参加会议。
编辑:admin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