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间组织热议生态治理 倡议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时间:2018-09-18 16:47:21来源:中青在线

“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在甘肃武威举行

中青在线武威9月14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刘言)“防治荒漠化、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建设美丽富饶的绿色家园,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共护全球生态安全,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最基础的民生福祉,也是实现联合国 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9月13日,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14家国际机构(组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四大区域,以及巴基斯坦、伊朗等近20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地区的国际民间组织的近300名代表,在甘肃武威举行的“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上,共同发出了让“一带一路”民间力量携起手来,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民勤倡议》。

本次论坛由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甘肃省武威市人民政府承办,以“分享中国生态治理经验,推动民间国际合作,促进生态共建共享”为主题,是我国首次在国际舞台上搭建“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平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谭光明、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尚勋武、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艾平、《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副执行秘书长普拉迪普•蒙珈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陈述贤主持。

谭光明在致辞中指出,民间组织参与生态治理要坚持科学治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自觉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努力实现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双赢;要坚持广泛动员,通过搭建参与平台、丰富参与方式等办法,引导企业、个人等灵活参与生态治理,形成持续推进生态治理的强大合力;要坚持项目带动,以项目为载体,不断加大资金、技术、人力等投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区域性重点项目,着力打造生态治理品牌项目,引领更多企业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治理;要坚持合作共赢,要积极搭建国际民间组织交流合作平台,在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领域广泛开展政策、科技、培训等交流合作。

尚勋武表示,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繁华路段,同时也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较为集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近年来,甘肃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整改整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创新防沙治沙方式,大力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良好生态环境也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增长点。

论坛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主任潘迎珍、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思骋、国际竹藤组织副总干事李智勇、中国绿化基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蓬、埃塞俄比亚海尔马里亚姆•罗曼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马思凯拉•里拉等6位国内外专家分别作了题为《中国荒漠化治理成就和经验》《“一带一路”自然保护》《竹藤发展与生态治理》、《“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等主旨演讲。武威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介绍了民勤防沙治沙成效和做法。20位与会代表围绕“生态修复和生态共享”“消除贫困与区域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本次论坛还启动了“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暨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曾经有胡杨分布的、或适合胡杨树生长的重要地区和城市,建立若干胡杨林生态修复示范点,并以点带线,对“一带一路”经济廊道中的重要通道开展胡杨林等抗干旱树种进行生态修复和防护带建设,最终建成中国西北“丝路核心区”“中巴经济走廊”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3 条“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带,恢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荒漠绿洲生态环境,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科学路径,守护丝路文明。

论坛期间,来自五湖四海的参会嘉宾,还深入武威市凉州区、民勤县,实地考察万亩人工胡杨林、17万亩人工梭梭林、沙区葡萄产业基地、治沙植物品种基因库等生态治理示范点。代表们对“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敬佩,对中国生态治理的智慧和方案给予认可。

闭幕式上,与会的相关民间组织和机构建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组织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并就所达成共识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民勤倡议》。《民勤倡议》表示,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治理不仅需要政府间的通力合作,民间组织也应在生态治理、社会参与、理念传播、成果推广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未来将共同构建开放、共赢的民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持续挖掘“一带一路”沿线生态治理的典型样本,守护生态治理成果,为“一带一路”沿线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动力。

编辑:卜元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