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新华社)
5年来,“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如今越来越多的关键项目和示范性工程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带动了众多中国企业“走出去”。
置身于“一带一路”这一伟大工程,面对全新的投资与建设环境,如何为中国投资和工程承包提供保障,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张兴旺介绍说:“从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开始,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已累计开展国际工程咨询项目300多项,其中全寿命周期或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占比约15%,成功实现了业主方投资、质量、进度的控制目标。”
目前,我国有近60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开展国际工程咨询业务,为中国企业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涉及74个国家,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1个。还有部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承担了多项国际工程造价和合同纠纷的处理业务,为维护中国投资和工程承包方的合法利益提供了有效服务和保障。
“少花钱、多办事”
智力服务“走出去”
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对外总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85.9亿美元,新签合同额2652.8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6%和8.7%。巨大的工程量背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一个案例可以很清楚的说明。
“当时中国企业要在安哥拉建造基地,在时间紧、要求高的情况下,我们制定了以投资控制为主线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流程,在提升项目价值的基础上为该企业节约投资10%。最终项目顺利验收通过,也获得当地业主的好评。”一位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负责人表示。
这位负责人所说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涵盖了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建成的全过程咨询服务,有的甚至还会包括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运维阶段的咨询服务。
“对于海外工程咨询,工程咨询企业需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解决法律法规、政策、文化、社会环境、经济技术等问题。比如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可在工程项目策划、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审计、运维等各个阶段或环节做好投资控制,从‘少花钱、多办事’的角度为委托方提供智力服务。”张兴旺介绍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夯实“走出去”基础
近年来,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国现有约7800家造价咨询企业,造价从业人员超150万人,广泛分布在建设、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审计等领域。2017年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营业收入为1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为进一步提升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软实力,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完成了多部中外工程计量规范及相关著作的互译工作,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造价工程师走出去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协会还组织行业专家开展了国际化战略性、前瞻性的系列课题研究,并针对国际性代表企业进行对标研究和分析,帮助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更好的了解与适应国际市场,加速培育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国际化视野和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人才培养方面,逐渐从传统的技术型向综合型转变,工作内容涉及金融、商务和法律等,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提升。
服务范围方面,从局部化、碎片化的单一咨询服务逐步向开展以投资控制、价值管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为主线的全过程专业咨询服务转变。
咨询技术方面,从传统的咨询手段逐步发展到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咨询。
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典范,柬埔寨达岱河水电站通过中国企业提供的投资控制咨询服务,较批复概算节约1181.10万美元,为国家创造了良好投资收益的同时,也为加深中柬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构建跨国“朋友圈”
打响中国 “软实力”品牌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国内更多的资金和产能会进入国际市场,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和中国工程咨询服务“走出去”提供广阔空间。我国工程造价咨询“走出去”不仅要完善自身,更要合作共赢。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不仅正式加入了国际造价工程联合会(ICEC)和亚太工料测量师协会(PAQS),还多次成功举办或参与国际性年会,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管理,还与多国建立双边合作关系,积极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造价工程师搭建了国际工程咨询行业交流平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工程咨询行业的话语权。
方向已明,既当奋力前行。张兴旺表示“未来要开展更多国际化战略和基础课题研究,不仅要让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也要争取更多服务国外企业的机会,打响中国工程咨询服务 “软实力”品牌。”
编辑:彭淑仪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