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蔡新华 实习记者陆彧童
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的社区里,七十多岁的张阿姨一边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沪剧唱段,一边认真裁剪着手中的材料。一个个破旧的牛奶盒、易拉罐在张阿姨的手下焕然一新,变成了花瓶、手提袋、围裙、化妆包等既环保又实用的日常用品。“我做的东西既环保又有意义,也不用什么成本,很多人都来买。”张阿姨自豪地说道。
张阿姨是徐汇区凌云街道“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环保创意设计组的一员。作为上海市较早的绿色环保组织,“绿主妇”坚持将各项环保创意与社区生活紧密相连,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支持与认同。
近年来,在政府支持和早期优秀环保组织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环保组织涌现出来,如杨浦区的“四叶草堂”、黄浦区文化公益促进会、青浦区“绿之舟”公益发展中心等。他们中的一部分,完全脱胎于社区的环保志愿者组织或兴趣小组,并始终扎根服务社区,引导和召集更多居民参与社区绿色自治。
设立学堂:了解环境,挖掘自然技能
为创新环保体验,一些组织专门设立“学堂”,开设一系列生态环保课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人们的潜能。
作为新兴自然教育类社会组织,“四叶草堂”就别出心裁地研制出一套社区自然教育课程,让居民深入认识身边的环境。
“这些课程内容丰富有趣,并非传统的课本理论。”“四叶草堂”发起人、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教师刘悦来博士介绍,比如社区要建造一个公共小花园,“四叶草堂”会让居民从策划开始就参与进来,亲自体验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等多项环节。
在最初的策划阶段,刘悦来博士和专家们教居民为花园选址,整合原有的社区资源;然后,共同发挥创造力,设计花园的空间结构,包括垃圾厢房、健身场所等设施的位置关系等;建造施工阶段,除了混凝土基建、下水道、灯具等需要专业施工人员负责外,其他部分都会带领居民一起动手完成;第四步,教授花园完工后的维护方法,将相关技巧技能传递给居民;最后教居民如何管理花园。“建立长效管理模式,主体当然还是居民。”刘悦来肯定地说。
“设计课程可以更广泛激发居民的潜能,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让大家自己动手参与、自己感受。”刘悦来表示,未来,“四叶草堂”还将设计《社区花园营造手册》《社区自然地图》《社区绿色生活地图》等课程,挖掘居民身边的自然元素,设计生动的课程和实践活动,鼓励更多居民践行绿色生活。
而成立于2011年的黄浦区文化公益促进会,也常常奔走于各居民区,开设一系列生态环保课程。
促进会的“都市绿农”项目就有4位专职讲师,陈继民是其中一位,主讲厨余垃圾酵素制作和阳台种菜两门课。陈继民常常先教居民如何进行厨余垃圾干湿分类、减少垃圾,再教居民制作酵素,然后把酵素掺入清洁剂、洗洁精、沐浴露等溶液里,用于清洁去污。
家住老西门街道的居民曹阿姨,跟着“都市绿农”的老师认真学起了做酵素。不仅自己做,她还把课程上学到的知识记录下来,给家人、邻居和朋友传授制作经验。“刚开始,我爱人不太理解我为啥在家捣鼓这个,直到发现可以变废为宝,慢慢也跟着学了。”曹阿姨乐呵呵地说。
传播理念:爱心送绿,激发环保兴趣
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成立于2011年4月,是一家社区公益组织。几年来,这一机构通过倡导家庭绿色生活理念、开展家庭垃圾减量活动和慈善爱心活动,让社区居民爱上了环保。
废旧衣服处理起来让人头疼。2012年,“绿主妇”与公益企业开始合作废旧衣物回收,将其中可利用的旧毛衣拆解重新编织,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几年下来,她们向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捐赠了近万件毛衣。
“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理事长尚艳华介绍道,为倡导绿色理念进家庭,“绿主妇”志愿者们经常在各社区里发起“垃圾减量回收”行动。她们自创了“零废弃卡”,对每户家庭生活垃圾的回收量进行记录、跟踪和管理。
“绿主妇”还创建了“家庭一平方米阳台种菜”和公共种植体验等创意公益服务项目。鼓励居民用垃圾换回营养土、种植工具和蔬菜种子,在自家的阳台上开辟出一平米的菜园,利用花盆种植西红柿、萝卜等家常蔬菜。考虑到阳台空间小,“绿主妇”还利用社区空地,建了一块种植体验地。
随着“绿主妇”队伍日渐壮大,居民有什么事都爱找志愿者商量,大家也开始关心起小区的公共事务。“绿主妇”把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汇集起来,通过“议事会”一起想办法解决。比如,小区停车难,怎样在不影响绿化的前提下拓宽车道;宠物随地大小便影响环境,如何规范遛狗等。经过讨论后得出的解决方案,“绿主妇”还会向更多居民征求意见。
通过传播理念,小区越来越多的居民融入到了绿色事业里,互帮互助献爱心,激发起保护环境的兴趣。
赋予行动:绿化自治,焕发无限活力
为了让绿色理念更好付诸行动,黄浦区文化公益促进会多年来创建了多个响当当的服务项目,举办了绿色生活节、绿色邻里游园会等一系列创意活动。其中,仅与黄浦区妇联合作的一项倡导居民绿化自治的环保项目,就在两年间开展了840余次活动,辐射200余个居民小区,服务2800多个家庭,累计服务超过1.6万人次。
为指导居民开展绿化自治,促进会与黄浦区绿化管理所、黄浦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最近合作起了“弄堂绿趣”“种子花园”“阳台种菜”等活动。
在黄浦区淮海中路526弄和合坊的主干弄堂里,居民们在促进会带领下,为地上、墙上、窗台上、铁门上、空调外挂机上的花草绿植翻盆、敷椰糠做营养土、加灌溉系统、浇水、“摆造型”……欢声笑语弥漫在这片建于1928年的老弄堂里。
五里桥街道打浦社区的一栋公寓楼里住的多是退休教师,每年教师节期间,各家都会收到很多花。于是,大家就在楼下的公共区域建了一条“绿色长廊”,把花卉拿出来一同照料、欣赏。为此,黄浦区文化公益促进会还请来专业人士,帮居民改善花坛硬件设施,举办绿色生活知识讲座,传授绿植养护技巧,退休教师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四叶草堂”组织则开辟了一个近2000平方米的创智农园,供居民自由采摘和认识植物。创智农园的肥料来自宠物粪便、树叶和杂草等,浇地用的水则通过收集雨水来获得,园内道路用小石子铺就,富有野趣也能像海绵一样“吸水”。有了专门的生态农园,居民便可以带孩子学种菜、辨五谷、采摘果蔬、收集种子,亲近自然和土地。此外,他们还自发地组建起志愿者团队,为农园轮流值日,参与治理。
随着这些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绿化自治行动不断向纵深发展,从垃圾分类到绿化社区,人们无限活力被焕发了起来。刘悦来表示,如今,这种“深度绿化”的氛围,不仅让公共绿地变得更美,也让许多老社区、老弄堂自内而外散发着美与活力的气息,从理念到行动,绿化自治逐渐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编辑:彭淑仪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