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推进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全覆盖

 时间:2017-08-18 22:43:42来源:新华日报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神经末梢,牵一发而动全身。城乡社区治理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如何改出成效?记者从近日召开的苏州全市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上获悉,去年以来,苏州积极探索实践“全科社工、全能服务”新机制、社区服务社会化全覆盖新模式、多元民主协商新路径、“互联网+社区”新平台、社区发展基金会新品牌等创新改革举措,统筹设计、多点发力、整体推进,一年多来取得阶段性成果,苏州城乡社区面貌正发生悄然变化。

打通信息壁垒 提升服务效率

7个社区工作站整合成3个社区服务管理中心,108名工作人员只留下20名“全科社工”,其余82%的减出人员从前台政务服务充实到后台居务服务,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推行的“中心+社区”模式,让社区工作站变身为居民活动空间。这是苏州推行“全科社工”、实现社区资源整合最大化的典型案例。

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胡跃忠介绍,通过上一轮改革,苏州城乡社区布局、设施、功能发生很大变化:普遍建立工作站,普遍实行条线工作进社区,普遍推广“政社互动”“三社联动”,不少社区新建了“三社”综合体,释放了新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按条线设置岗位使得各部门间彼此存在壁垒,信息不相通、资源不共享,社区工作者大量时间和精力被“粘”在网上、“焊”在台上。

去年底,苏州创建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把原来社区民政、社保、计生、退管等多个服务条线,整合为一个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由全科试点社区的全科社工操作这个综合服务平台,单独完成居民的各项事务办理。

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社区”平台2015年7月在苏州市率先上线,平台深度整合了8大类63项社区政务类服务项目,基本实现部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多项社区公共服务。

打包购买服务 激发社工机构活力

近日,苏州12家市级社区服务社会化扩大试点服务机构与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民康医院进行技术合作签约,将精神康复的工作通过社工机构向社区延伸,以更好地满足居民们个性、多元、专业化的需求。12家社工机构分别落地苏州城区的18个街道、90个社区,他们中有将近200名一线社工在社区开展服务。

在以往,苏州街道、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依托公益创投、微创投等模式,但这一类模式往往受制于“周期短、项目单、盘子小、覆盖面窄、服务人群有限”等制度性缺陷,且项目相对集中在城市中心社区,农村社区鲜有落地,难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全覆盖。

去年7月起,苏州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化全覆盖试点探索,按照“优化创投、扩大采购,街道打包、社区落地,集中采购、统一规范”的思路,由街道、社区统一向有资质的专业社工机构购买服务。据统计,苏州已累计投入7000万元,在70%的镇街、近300 个社区(村)先行先试,超过400名专业社工“沉”入社区一线。

“打包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从制度上破解长期困扰社工机构‘招不到人、养不起人、留不住人’的瓶颈,有效激发社会活力、扩大社会参与。”苏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苏州全市实体化专业社工机构已达40余家,从业社工超过600人,分别是试点前的2倍和3倍。

推进民主自治 扩大社会参与

去年8月,张家港村民自治试点正式列入农业部、民政部、保监会三部委主导的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新增试验任务,并在杨舍镇先行试点。据介绍,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基层村社区的形态和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管理体制吸纳整合民意的功能弱化,不少村务决策推动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苏州积极创新社区协商民主,探寻由“替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的多元协商民主新路径。

在城市,社区治理也遇到新的问题。“以高新区为例,政府资金占到社区治理经费的95%以上。但这种单一的财政投入机制难以适应城乡社区治理改革发展的需要。”高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6月,苏州首家街道层面非公募社区基金会——狮山社区发展基金会成立,首期募集资金352万元。狮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作为基金会发起方,首期拿出200万财政资金作为社区基金会注册资金,同时向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募集社会资金152万元。募集基金将主要用于培育和发展辖区社会组织,资助有利于社区治理及解决社区发展问题的活动及项目。

“成立社区基金会,既解决社区资金不足难题,又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胡跃忠介绍,培育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跨界合作的社区发展基金会新品牌,其作用在于扩大社会参与,激发内生活力。目前,苏州社区型基金会才刚起步,今后将在整合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融合、推动社区自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 孟 旭

编辑:陈兵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