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作去“行政化” 阵地去“机关化” ——绵阳市涪城区朝阳街道探索社区工作新模

 时间:2017-08-17 16:44:22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绵阳8月15日讯(王荔 杨海燕 记者杨全春)

“办准生证,首先你们得打12356预约,如果是初婚还得带上双方户口本、身份证……”“办证失业登记证还得进行困难认定,再进行登记办理,整个流程也就三步……”10日上午,在绵阳市涪城区花园南街社区服务站内,工作人员徐金华不停的接受着居民们关于计生、就业、社保、退休人员进行社区登记流程、准生证办理等各种咨询。虽然现场很忙碌,但却秩序井然。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针对当前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居委会对开展社区自治的事务无暇顾及,为居民服务有心无力的现状,涪城区朝阳街道精心研究,在践行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中,成功探索出社区“工作去行政化、阵地去机关化”的工作模式,破解了社区工作人员长期坐窗口、工作技能退化,社区阵地官样化的现实问题,并于今年5月率先在剑门路西段社区、花园南街社区进行试点。经过两个月的试点,收到十分明显的成效。

“窗口+后台”一站服务贴民意

社区窗口服务站

“我们在社区设立‘窗口服务站’,由3人接件处理办结,并设立了6名工作人员沉入网格实施党建、综治、民生等服务。”朝阳街道党工委书记尹阳介绍说,当前社区居委会工作普遍存在着行政化问题,而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其主要精力是在完成各行政部门交给的工作任务,很好的服务于社区居民。“以居民为中心,急居民所急,想居民所想,真心实意解决居民难事,这才是社区居委会真正应该做的。”

尹阳介绍说,今年初,朝阳街道在践行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中,成功探索出社区工作“去两化”模式,其主要是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居民”全覆盖网络组织体系。让社区工作“重心下移、服务向下”,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持续性无缝隙的服务。

“以前社区服务站六个窗口,居民来办事,就必须到相应的窗口办理,如果负责的工作人员有事不在,那就得多跑几次。”花园南街党委书记毛云华从事社区工作10余年,说起“去两化”对工作带来的便捷很是高兴。她说,社区共有6名专职工作人员,每天轮流当班,还有两名公益性岗位的协理员,“每天值班的就3个人,每一个人都要熟悉每个部门的办理业务。”

为此,社区还梳理了一个办事模板,把社区承办的12项具体业务流程都打印出来,放在窗口供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参考。

毛云华说,当天不座班的专职工作人员(网格员)就会到自己所管属辖区巡查,面对面了解居民情况,开展居民信息登记,特殊人群帮扶、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监督等各类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暖心服务。“今天早上8点过,我已经对自己负责的区域作了一翻巡查。”

今年46岁的徐金华是该社区的退管员,在“去两化”之前,她只负责退休人员的事务管理工作,而现在却是计生、退管等20多项事务“一把抓”。

“现在每天要接待居民办事咨询大概50多起。”徐金华说,现在的每天工作量比以前最高峰时还要多。“工作量虽然增加了,但很充实,了解的也更多。”

压缩公办面积 文化娱乐系民心

当天上午11许,在剑门路西段社区一活动室内,只见一群中老年人,正在排练节目,大家吹拉弹唱,秀着各自的绝活,气氛十分活跃。

自“去两化”模式试点以来,朝阳街道在两个试点社区实行了敞开式一体化办公,压缩了办公面积,实现小办公,大服务。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活动空间。改变了社区办公用房闲置,群众活动无场所的情况。

“现在老人们活动的地方,是我们以前的办公场地。”剑门路西段社区居委会主任兼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江介绍说,自“去两化”开展以来,社区压缩了办公面积,将原有的办公场地进行整合,把以前的综合服务大厅设置为居民室内活动室,在一室多用的基础上,同时设置了社区舞蹈室、妇儿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同时还将原社区会议室设置为社区党员活动室、会议室、社区书屋、街道文化中心等。并把社区综合服务大厅迁至原社区警务室,将原社区书记办公室设置为社区党群连心室、社区志愿服务站。而原来的社区志愿服务站设置为社区警务室。

在花园南街社区也同样将原有150平米的办公室改成了社区居民的活动室、图书室、文化中心,而在两条街之外租了一间70平米的房子作为办公室。

搭建平台 探索社区共治新路径

社区文艺表演队正在排练节目

为了加强与辖区内居民、单位、物业公司的沟通,朝阳街道还创新服务,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所辖单位、物业公司作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形成多方力量,齐抓共管的氛围。

“利用各种节假日和重要的时间节点,邀请辖区内的单位、物业与居民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不仅宣传了单位、物业,同时增强了与居民间的情感,推动了社区建设。”花园南街社区党委书记毛云华说。

花园南街社区还充分运用社会组织服务于辖区居民。据了解,该社区目前引进和培训8个社会组织,包括聚爱、为乐、天乐艺术团、枫叶红歌舞团、社区故事会、五老法律队、社区环保会、医疗志愿队等,这些社会组织都会定期上门为辖区内居民开展献爱心活动。而社区的表演队也长期为居民进行免费表演培训,免费开展文艺节目表演,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大餐,构建起和谐社区氛围。

剑门路西段社区通过互联网,开设微信公众号,线上沟通结合线下落实的方式,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居民可以通过公众号了解社区信息、咨询社区业务办理流程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促进了居民与社区间的互动。

“公众号是8月1日正式开通,已前100人关注。目前已接到业务咨询20余件。”李江说,社区派出了专人对网上咨询作回复。

据了解,剑门路西段社区还充分利用辖区内每一个小区的门卫室、保安室建立社区事务联络站,作为一个延伸定点服务站,主要收集居民意见和信息。

编辑:陈兵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