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同街道一心社區街頭人流熙攘,很多年輕人早早出門,開啟新一天的工作。
在一心社區的1.5萬常住人口中,青年群體佔比達40%。如何讓青年生活舒心、事業順遂,如何讓蓬勃朝氣融入社區發展?近年來,一心社區持續完善配套設施、幫扶就業創業、創新參與模式,青年發展型社區逐漸成形。
完善配套設施
生活便捷舒適
寬闊的道路兩側,高層居民樓林立,各類車輛有序停放在劃定區域內。“社區裡外整潔,停車位、充電樁分布科學,數量也足夠。”社區居民李夢瑤一家2021年從外地搬來,“這裡沒有老城區的喧囂雜亂,居住體驗很好。”
炸油條的滋滋聲,面館裡的香辣味兒,食客來往,一心社區的早晨煙火氣十足。傳統的餐飲店鋪,琳琅滿目的咖啡廳、輕食店,李夢瑤說:“生活中的選擇越來越多。”為適應青年習慣,一心社區引入了3家規模不一的生鮮超市,讓居民下班歸來仍買得到新鮮食材﹔節假日聚餐團建需要去處,裝潢新潮的飯店酒館也在周圍陸續開業。“今年年底社區食堂就要建成投用,菜品還會征求居民意見。以后如果不想做飯,我們一家就去吃食堂。”李夢瑤笑著說。
走在去往“壹心·裡”社區綜合體的路上,牽著孩子手的家長多了起來。每逢寒暑假,他們都將孩子送到綜合體裡的社區托育中心。幼教老師接過書包,孩子們熱鬧地玩在一起,家長安心地走向工作崗位。
托育中心開業以前,工作與家庭的矛盾一直困擾著李夢瑤。她道出青年父母們的難處:“夫妻倆都要上班,孩子假期無人照顧﹔家中老人上了年紀,也很難時時幫忙。”一心社區引入專業的普惠托育中心,已經陸續接收50多名兒童。教學體系科學全面,智慧管理系統實時將孩子情況展示給父母,托育中心條件優越,收費還比市場價低了一大截。“現在孩子有了優質的成長環境,我們也能放心工作。”李夢瑤說。
一座社區綜合體,為青年居民帶來日益便捷的生活。政務窗口前,日常所需業務基本實現一站式辦理﹔圖書館、電影放映廳、健身房……齊備的休閑設施令人眼前一亮。大廳內的桌椅免費提供給居民,會議室也能預約使用,傍晚時分這裡仍人氣不減,年輕人三五成群坐下,圍繞疑難工作展開熱烈討論。
夜幕降臨,社區裡散步的人多了起來,不遠處的鳳凰湖濕地公園是青白江區地標之一,如今也更具青年元素。主路拓出了夜跑跑道,公園一角有了滑板廣場、平衡車場地,涂鴉繪畫也有一席之地。一處空地上,悠揚的吉他聲響起,音符裡流淌著年輕的心情……
提供優惠政策
拓展成長空間
精致的蛋糕新鮮上架,客人排起長隊。咖啡香氣四溢,飲品吧台同樣訂單不斷。位於社區綜合體的一家手作甜品店生意火熱,店員們正奔走忙碌。
“多虧社區幫扶”,好不容易得閑,店長顧新擦了把汗,打開了話匣子。他一直有開甜品店的打算,但在外開店至少需要上百萬元資金,隻得將想法擱置。去年社區綜合體建成投用,開始招募“青年合伙人”,他馬上趕去報名。“裝修是現成的,社區還給減免租金,可以‘拎包入住’。”僅用20萬元,顧新就把生意做了起來,店員也都是本社區青年。一心社區黨委書記謝偉賢介紹,社區綜合體在規劃時就預留了青年創業空間,“盡可能為青年人提供創業機會,讓他們留得下、成長得好。”
成立居來居往社區社會企業和社區微基金,一心社區以“平台+青年合伙人+基金”空間合作模式助推創業,吸納了6家青年合伙人。以顧新的甜品店為例,社區在經營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店鋪則將銷售收入的提成交給社區社會企業,同時每筆訂單都會向社區基金捐贈0.5元,這些收入可以反哺社區公益事業。“青年圓了創業夢,也將自己的事業與社區發展聯系到一起。”謝偉賢說。
顧新對此感觸尤深。作為“合伙人”,他堅持誠信經營,保証店內餐飲物美價廉,自發利用節假日組織公益活動,將制作甜品的手藝傳授給街坊鄰裡。“久而久之,我的店真的成為社區的一部分。”這份擔當被大伙看在眼裡,轉化成信任,甜品店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鄧大哥,我找到工作了,謝謝你們!”收到畢業生劉穎發來的信息,大同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鄧源朝高興得差點跳起來。
今年一心社區內有高校畢業生118人,從去年11月起,鄧源朝就與社區勞動協管員開始走訪摸排,社區還專門建立了一對一幫扶機制。“有空就往企業跑,把用人需求一一記錄下來,再根據畢業生的就業意向精准推薦。”鄧源朝不僅用心牽線搭橋,還為劉穎整理了簡歷制作、面試等求職所需知識要點,幫她成功入職一家工業企業。目前一心社區的畢業生絕大多數已經落實就業。“幫年輕人邁好職業生涯的第一步,我們欣慰又驕傲。”鄧源朝說。
創新參與模式
線上線下聯動
不帶講稿,席地而坐,今年7月,20多名青年居民在一心社區舉辦職場脫口秀。從分享心得到探討工作環境,大家聊得火熱。
時下,青年人生活工作節奏加快,興趣趨於多元,傳統的社區參與模式不僅成本高,吸引力也不足。“得想出新點子,把青年吸引到社區事務中。”一心社區黨委副書記陳勇決定著手組建社區青年自組織。
線上參與為主,以共建共治共享為原則,青年們根據專業特長組成社區治理、宣傳策劃等技能公會,一心社區開始探索。聯合專業機構建設數字社區,線上線下,青年陣地熱鬧起來。投票立項,走訪調研,制定方案,最終分工執行,事務雖在網絡上敲定,流程卻人人參與,毫不馬虎。打造社區咖啡廳,設計社區勛章,邀請青年企業家、學者舉辦線上茶話會,年輕人的創意出彩,遠超陳勇預期。目前一心社區青年自組織吸引了來自本社區和成都各地的青年140多人,外圍成員超過1000人。
“親手讓創意在社區變成現實,成就感滿滿。”職場脫口秀的發起者劉瑩說。通過自組織,青年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得到發揮專長的機會。社區不再大包大攬,轉為提供組織、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幫助青年將想法實現。
“自組織鼓勵著青年人更深度地融入社區治理。”陳勇告訴記者,如今在居民大會、議事團中,出席的青年居民越來越多,原本在網絡聊天室舉辦的脫口秀等活動也開始走下“雲端”。一心社區還推動19名青年黨員、81名青年進入“微網實格”治理服務體系,如今他們已成為治理工作的中堅力量。
詢問老人是否按時服藥,給房間做點簡單清潔,來到鄰居高阿姨家,青年網格員代琴琴忙活起來。成為網格員的1年來,她工作積極性很高。助老助殘,科普宣講,志願服務,“空閑時間少了,生活卻充實起來。”代琴琴說。
“未來,成都市將全域推進青年發展型社區建設,持續推出符合地方特色的青年工作品牌項目。”共青團成都市委書記王冬冬說。
转载自http://dangjian.people.com.cn/BIG5/n1/2023/1009/c117092-40091061.html
编辑:殷鹏晖 审编:ZM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