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罗湖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总要求,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正在大望梧桐片区打造“大梧桐生态融合区”,统筹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塑造最具生态魅力的“鹏城绿心”。
罗湖区大望梧桐山片区位于罗湖区东北部、梧桐山北麓,设有大望、梧桐山2个社区,共下辖10个城市化小区,约占全区城市化小区的四分之一,总人口超过3.3万人。同时,片区还坐落着有近400年历史的“大望村”古村和深圳水库。
近年来,东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聚焦城市化小区为主、外来人口占比大、城中村房屋数量多等显著特点,不断夯实片区治理基础,一体化推进组织、制度、队伍、保障建设,努力破解基层治理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为高质量发展补足短板、增添优势。
提升组织韧性
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
为打造大望梧桐山片区特色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增强“一核”的“主心骨”作用,深化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建设,大力提升社区党委的统筹和服务功能。
东湖街道联动“多元”,广泛发动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社会组织等单位以及本地居民、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党委对接区直相关部门,积极盘活党群服务中心、社康中心、长者服务站、司机之家、图书馆等阵地资源,统筹专业队伍建设,由社区党委统一指挥调度,提升社区一体化服务水平。为促进片区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房屋统筹统租,以股份公司主导整合符合条件的居民楼栋,引入专业项目公司管理运营,在保证屋主权益的同时,加强管理优化基层治理单元。
提升制度韧性
完善平战结合高效转换机制
“制度韧性”是增强多元主体相互信任、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
东湖加强社区党群服务阵地“平急两用”建设,推进大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梧桐山长者服务站修缮完善、提质升级,统筹学校、商业、公共设施等阵地资源,建设一批党群服务“微站点”,协同开展“安心行动”,精准结合居民需求,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方式和渠道。建立场所运用“平战结合”机制,全面梳理片区内园区、厂房、学校等重点场所,明确联系人、联系方式、具体位置和容纳面积,形成《大望-梧桐山片区重点场所清单》,制定应急疏散路径示意图,完善重点场所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应急避险场所建设,配套折叠床、被褥靠垫、方便食品、饮用水等物资,确保片区出现“三防应急”“突发险情”后,实现特殊重点人员“片区内转移、安置、保障”。
提升队伍韧性
建强社区治理服务队伍
为确保社区大事要事“件件有人应、事事有人管”,东湖建立了“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包干到社区,街道党员干部包片到片区,社区党员包片到楼栋”三级包干责任体系。
不仅如此,若干支社区治理服务队伍的建立,为发挥党员先锋、文明创建、平安综治、网格管理、群众自治等阵地功能作用,常态化开展党员进社区联系服务群众提供了新的抓手。其中,大望社区探索“党建+网格”模式,将社区工作站14名党员分配至14个网格,开展“红色网格”试点工作,并依托3000余名以的士司机为主的湖南攸县籍居民集聚优势,建立流动党员志愿服务百人团,连续13年组织开展的士司机“爱心送考”“红马甲”党员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积极发动居委会、股份公司、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深化“党建+志愿服务”模式,根据年龄、职业等划分组建志愿服务先锋队,创新打造社区“志愿服务超市”,完善积分兑换等管理制度。
提升保障韧性
夯实社区综合治理基础
为增强党群服务阵地吸附力,进一步夯实“硬件基础”,提升城区品质大望、梧桐山社区,通过拓宽社情民意渠道、发掘人才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等措施,苦练“内功”。一是推进路权重构,积极推动片区交通专项规划编制,助推大望桥拆除重建工程;强化片区智慧交通管控引导,分步推进路权重构。二是优化空间布局,美化市容环境,推动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管线下地等工程项目,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社区道路、公园、广场提标升级改造,鼓励引导居民参与老旧居民楼外立面提升改造,美化社区市容环境。三是畅通片区微循环,优化片区立体车位配建,建立2个停车收费系统,规划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站,规范社区停车管理。
接下来,东湖街道将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先锋队“两个作用”,努力搭建社区治理“软硬”平台为基础支撑,大力发动党员群众力量,着力构筑城市化小区抗风险体系,建设“韧性社区”赋能基层治理,确保在日常社区治理和突发事件处置中做到组织动员有力、力量调度到位、资源响应及时、治理协同高效,打造城市化小区抗风险治理的“东湖样板”。
转载自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mb/2023-04/14/content_30173783.htm
编辑:殷鹏晖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