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杨浦的老旧小区如何挖掘新空间?闲置角落如何焕发新面貌?社区居民如何实现共治共享?
上班族买上一杯热咖啡,爷爷奶奶歇歇脚、聊聊天,孩子们读书自习,这样的社区会客厅“呼之欲出”;可一键叫车、可读报、还能测血压,重装归来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新发现”;从门卫室到“可持续生活传达室”,“金点子”不断在社区落地生根……
对于社区改造,不仅要增强“硬实力”,还要提升“软实力”。微更新、微改造、微治理是手段,提升整体环境、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目的。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有新载体——服务全人群的社区会客厅“呼之欲出”
在五角场社区,关于“社区会客厅”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制:在这里,早上上班族可以买上一杯提神醒脑的热咖啡;送完孩子上学的爷爷奶奶过来歇歇脚、聊聊天;傍晚,孩子们讨论作业、读书自习;晚上,年轻人在此放松休闲,进行创新灵感的碰撞……
国定支路作为街坊道路,全长约550米,沿线分布有菜市场、为老服务中心、社区医疗点、学校等公共设施,周边多个老旧小区共有居民约1万人,道路连接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同时紧邻大学路商圈和创智天地商务办公区。
2021年,五角场街道对国定支路沿街公共设施进行了规范与提升,建立一个“集约化、开放式、共享性”的党群服务驿站和四个党群服务微空间。从一扇门、四间房到一条街,将大学路、睦邻门、创智农园串联起来,形成从大学路到国定支路的党建之路,体现了从社区融合到多元共治的创新治理思路。
此次升级的国定支路2.0版本,通过打造“社区会客厅”和“人人讲堂”两大核心项目,连同既有的四个党群服务微空间,将形成“2+4”的空间布局,打造“一轴+两核+四点”的发展新格局,辐射周边居民。此次改造将赋予社区更多的文化和服务属性,通过打造咖啡店、书店,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展览、演出等,营造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
据介绍,“社区会客厅”项目是对原有的五角场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对一楼闲置空间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建成党群服务站、社区会客厅和人人书社。全新的“社区会客厅”将成为附近居民休闲、交友、议事的场所,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新载体。
咖啡文化的基因早已扎根于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之中。社区会客厅将引入特色咖啡馆,让居民们不用出社区就可以品尝到高品质的咖啡,不仅如此,它将被打造成舒适温馨的互动交流场所、激发创新灵感的平台,通过“咖啡+文化&活动”,滋养国定支路文化社区。
咖啡香的最佳搭档是“书香”。未来,在“人人书社”不仅可以阅读书籍,还能买到社区独有的文创产品。街道将通过打造国定社区特色品牌、文创产品以及周边等,提升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让文创产品成为维系邻里关系的小小纽带。
效果图
“人人讲堂”项目则位于阳普国定菜市场旁,旨在打造居民身边的、公益属性的文化地标。屋顶造型设计为“人”字,这里将举办讲座、开设展览、举办社区共创的特色文化活动,烟火气和书香互为映衬,满足周边居民、大学师生和大创智知识工作者的文化生活需求。
以此为阵地,街道凝聚周边企事业单位的各类资源,在征询居民、学生等群体的需求和意见后,将于2023年推出海派文化讲座、非遗传承、人文行走等100场以上的文化活动。其中,作为百场文化活动的首个系列讲座,12场“何以杨浦”人文讲座将邀请专家学者聚焦杨浦百年文明,共话人民城市的杨浦实践。
效果图
街道还将与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携手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人人讲堂”项目搭建起社区与高校之间的桥梁,打造“第二课堂”,帮助高校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区,全面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多维度的发展需求。
居民在家门口有了“新发现”——“可盐可甜”,公共服务空间集“办事、休闲、体验”于一体
“新年新气象。我和老伴来办事,没想到现在这里还有一键叫车的服务,特别方便我们老年人。”经过一年多的改扩建,延吉新村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在新年伊始全新亮相。居民曹阿姨兴奋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新发现”,“这里还有电子地图自助查询、血压自测仪、体重身高测量仪、报刊阅读、免费复印,甚至还提供应急药品、婴儿车。”
前有窗口综合服务,后可自助终端操作,右有大屏幕政策宣传播放,左有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供参观,走进面积1100平方米的“新中心”,八大功能区域严格按照全市5A级事务受理中心标准化布局设计,在布局上相对独立,又在智慧赋能下联系紧密,形成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系统,为居民提供一个集“办事、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空间。
记者了解到,曹阿姨的新发现是中心的“有意之举”。“考虑到我们辖区老年居民多,这次改造特别在前厅新增8项特色便民服务。大厅最里侧是老人软座区,设有软皮单人沙发,为老人和特殊人群等候办理时打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心负责人介绍。
最让居民津津乐道的还是“新中心”的办事效率。据悉,目前,中心专设24小时“一网通办”超级自助终端,自助终端机办理事项分为咨询类、办理类和数据类,集成了档案、人社、医保等多个部门104项服务事项,其中高频事项涉及10余项,如医保个人信息查询、新版社保卡开通、个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情况等,且支持人脸识别、人体感应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在“超级自助终端”,还增加“沪语引导”功能,“阿姨爷叔”们无需取号排队,刷一刷身份证或随申码即可进入24小时自助服务区,根据语音提示操作办理。
自助服务区内,还配备一台智能文件柜,如果市民通过“一网通办”办结事项后需获取回执或办事结果,但暂时又不能前往的,可委托他人存放在智能文件柜,随后自行领取。同时,中心对综合管理系统也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万达3.0受理系统,智能读取信息,提高办理效率,实时展示受理数据,做到智能调配窗口受理人流,统计等候时长、办理时长和受理件数等,并进行系统分析和预警,最终根据“好差评”等数据进入员工绩效考核系统进行考核。
“受理流程再造,服务功能齐全,全程高效快捷。重装归来的延吉新村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以新面貌、新服务、新担当为居民提供服务,延续‘温暖服务在延吉’的故事。”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每天买菜回来去看看花,成为她的“新习惯”——在“犄角旮旯”动“小手术”,让社区更有温度
漫步花园间,只见太阳花萌发新芽,洁白的葱莲含苞待放,成了社区生活美丽的点缀。“我们的小区变得不一样了!”年逾八旬的王阿婆,家住鞍山四村第一居民区,她已经养成一个“新习惯”——每天从菜市场采购完回来,总要在小区公共花园前驻足片刻,看看花儿的长势,欣赏这可爱一景。
小花园里插着一块精致木牌,上面写着“绿化互动种植区”。与王阿婆不同,不少亲子家庭则自发来此,参与“种植一株花草,留下一片新绿”活动,主动认领“责任田”,栽种植物,并负责长期养护。一次次挥铲中,孩子们学习了花草的灌溉技巧,结交了蚯蚓、蜗牛等新朋友,与大自然的关系又近了一步。这方小花园的“新颜”为这个老旧小区带来了勃勃生机,让各年龄段居民找到了各自亲近大自然的方式。
其实,通道狭窄、绿植杂乱、座椅损坏、照明设施缺乏是这里的“旧貌”。去年,在计划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的使用时,鞍山四村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千里将目光投向这处公共区域。经过多次实地排摸和规划,居民区党总支牵头,“三驾马车”齐发力,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多方意见,设计了更新计划。
整体改造工程秉持“先清理,后改造”。小区的一众志愿者清理垃圾,去除地面的顽固油漆,并对绿化进行重新布局。对于周边区域,大家则一起翻新地面,并加装了崭新的公共长椅。
微更新、微改造、微治理是手段,提升整体环境、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目的。
“以前,我们没有亲近泥土的机会,很多植物只在课本上出现过,真实的香气、触感要靠想象感知。但现在,花花草草就在身边,亲手栽种、浇水让我觉得很新鲜、很有趣。”小区一名参与种植活动的孩子告诉记者。
门卫室是居民日常生活进出社区的必经场所,这一狭小空间承担着社区的安全保卫、信息传达、通行管理等工作以及门卫人员的日常起居,同时门卫室周边的空间也是重要的社区公共服务节点。
如何将功能单一的门卫室变成多主体参与的共享空间?社区改造不是“独角戏”,而是让它变得更加可持续。
近年来,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以“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为平台,引入新“传达室”概念,思考以门卫室及周边空间为抓手,将其变成一个传递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交流站。
位于鞍山四村第二居民区的门卫室,是首个改造成“可持续生活传达室”的空间。门卫室面积仅8平方米,设计团队充分挖潜——应急救援AED、医药箱、轮椅等,将陆续置入急救小站区域;家里不太用的工具、厨具,可以放在工具图书馆区域;社区动态、政策解读等在信息传达区域可以获取……社区“共享空间”“公共议事厅”属性得以不断提升。
随着空间改造、新服务模式植入,街道与团队还将发起旧家具改造计划,通过捐赠家具、故事分享等方式开展共享交流,以“传达室”为平台,居民们可建言献策,参与社区治理。
下一步,社区还将形成“门卫+社区志愿者”的自治模式,鼓励居民与门卫成为新传达室的空间“主理人”,推动“金点子”落地生根。在“可持续生活传达室”新机制促进下,社区居民的创造力、凝聚力以及门卫的自我价值都将被进一步放大,社区资源与人际情感也将变得更具黏性。
“专家大咖”助力杨浦持续“换新颜”——深耕社区,努力打造人民城市样板间
如何更好推进杨浦的城市更新和社区规划师工作?
在日前召开的城市更新社区规划师视频座谈会上,来自同济大学的各位专家教授社区规划师畅所欲言,提出真知灼见。
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四平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张尚武教授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作用,多维度做好区域评估工作,围绕战略研究,打通规划与建设的关系,在政策、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杨浦优势,做好城市更新;进一步优化工作方式,更加充分地发挥社区规划师的专业特长,围绕街道实际和特色,凸显更新改造亮点,积极打造社区规划师工作2.0版本。
针对社区建设以及社区规划师工作,有社区规划师建议,进一步强化部门与部门、部门与街道、街道与社区规划师“三个协调联动”;鼓励和引导更多年轻规划人才参与,依托社区规划师培训、先锋种子计划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社区规划的良好氛围。
区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师在城市更新、特别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人民城市样板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转载自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943326
编辑:殷鹏晖 审编: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