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宁区:社区民警管大用

 时间:2017-05-03 16:06:19来源:人民日报

上海长宁区长虹小区的居民黄某为了自家安全,在自家门口、阳台上安装了监控探头,周围邻居认为探头侵犯了其隐私,双方多次发生冲突。社区民警李柯接到居委会的反映后,向社区内律师、司法调解员通报了情况。随后,三方一起上门,多方调解下,黄某终于答应整改,一场纠缠多日的邻里矛盾随之化解。

社区民警李柯的做法是长宁区公安分局在社区警务改革中探索出来的“三结对”机制,社区民警、专业律师、街道司法调解员三方结对,共同解决社区矛盾纠纷。在上海,有5512名像李柯这样的社区民警,他们驻扎社区、沉入社区,成为平安上海建设的重要基石。

肩负五大职能

不得安排社区民警日间参加派出所值班,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2015年6月以来,上海公安局率先在长宁、普陀、青浦、嘉定等4个分局组织开展社区警务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社区警务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4方面25项改革任务及指导性改革项目,通过“调整一批、交流一批、叠加一批”等方式,全面配齐配强社区民警队伍。

目前,全市已全部完成社区民警“一居一警”“一村一警”配置工作,任务重的居(村)委做到了一居(村)多警,社区民警人数相比改革前同比增加23。5%,为社区警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社区民警“沉得下去”,还要“扎得下根”。上海通过优化警力配置、创新制度机制、完善考评体系,深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为保证社区民警有充足时间沉入社区,上海市公安局明确规定,不得将社区民警“挪作他用”,不得安排社区民警日间参加派出所值班,社区民警原则上5年内不允许变动岗位,每周不少于5个半天到社区开展工作。此外,上海市公安局还专门制定了勤务规范和考核办法,从制度层面指导督促社区民警沉入社区开展工作。

社区民警肩负五大职能,即“实有人口管理、掌握社情民意、开展安全防范、维护社会秩序、开展群众工作”,这些职能厘清了社区民警的定位,明确了“依法管理治安、依法管理人口、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是社区民警的三大“主业”。遵循这一思路,上海各区公安分局努力搭建社区服务窗口,不断深化基础防范管控,加强科技手段创新应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社区警务室作为社区民警的工作服务站,集政策咨询、纠纷调处、信息采集、户籍办理初审、身份证遗失补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真正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找得到人、办得了事”。每名社区民警配备了新一代移动警务终端PDA,信息可“随采集、随录入”,群众咨询、求助可现场查询、当场反馈。目前,全市标准化社区警务室已达2678个,占总数的52。4%。据统计,2016年,全市社区民警共发现、消除各类社区安全隐患40万余处;今年一季度,全市入民宅盗窃案件接报数同比下降25。1%、盗窃车内物案件数同比下降25。4%。

融入基层治理

兼任居(村)委党组织副书记和居(村)委综治工作站副站长,合力开展矛盾纠纷调解

社区民警积极融入基层治理,党员社区民警兼任居(村)委党组织副书记、非党员社区民警兼任居(村)委综治工作站副站长,推动各方力量形成“多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

目前,全市共有党员社区民警3299人,其中2826人兼任居(村)委党组织副书记、占总数的88。9%,通过协调各方齐抓共管,在社区治理尤其是整治“群租”、“黑车”、乱搭建、乱停车等顽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宁区天山怡景苑小区“群租”现象严重,担任怡景苑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的社区民警董丽娟在居委工作例会上提出,将整治群租列入议事日程,请来区房管局、综治办等部门联合开展检查,勒令“问题户”限期整改,对违反房屋租赁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几轮整治下来,小区的168套“群租”房减至17套。

社区民警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矛盾纠纷调解的“老娘舅”。社区民警以公安派出所设立的“人民调解工作室”为平台,与人民调解员、律师等专业社会力量协作配合,合力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有效提升了化解率。

静安区公安分局大宁派出所民警吴晓兰是两个小区近千户居民的社区民警,2016年,她在辖区内试点成立了社区矛盾纠纷法律咨询室,由专业法律人士提供法律咨询,复杂的基层矛盾有了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吴晓兰辖区居民沈某入狱期间,其母因与人发生一起纠纷,需向伤者赔付医药费3万元。沈某出狱后,认为此事处理不公,多次要求居委会重新处理此事,通过法律咨询室的调解,沈某最终放弃了诉求,达成了和解。据统计,2016年,上海社区民警共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8万余起,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编辑:徐建华 审编: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