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各社区活跃着一支支志愿者“小分队”

 时间:2022-05-10 21:38:12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平凡人默默无闻的奉献,总是令人动容。

也许,平时上下楼时,他们只与你匆匆擦肩而过;也许,小区花园里,你们只是偶尔的点头之交,而如今,在疫情中一起走过,大家就成了“最亲密的战友”。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集中配药、维持核酸筛查秩序、运送快递包裹、关爱独居老人……杨浦各社区活跃着一支支志愿者“小分队”,他们各尽其能,团结一心,分工协作,为居民送上贴心服务,点亮城市微光,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而不断努力。

“配药小分队”:3个人5小时110份药物,“‘卸货’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如释重负”

每周四,是密云路居委会为居民集中配药的日子。中午12点半,志愿者陈飞和王祺凯已提前“到岗”,戴上口罩,穿上“小蓝”,准备开始当天的工作。

“这里有一个是否可替代,如果居民选‘是’,你们就咨询医生,是否能配功效种类相近的药……”正在说话的是密云路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王婕,她手上的清单有两页半,详细记录了每位居民的姓名、地址以及药物信息。没过多久,志愿者邹国华也来了。

记者了解到,通常小区一次的配药量在40份左右,但当天的配药量高达110份,这对志愿者来说是不小的考验。“我们每周代配药两次。经过几周的‘磨合’,我们已经和居民都达成默契了。”配药经验丰富的邹国华对完成任务信心满满。

密云小区的集中配药点在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午1点,“配药三人小分队”抵达。时间紧迫,为提高效率,邹国华开始安排分工。

“一人先把一部分居民的号挂好,另外一个人‘接力’,拿着医保卡送到医生办公室开药,然后再把剩下的号挂好……”邹国华说,“我们这次的配药量比上次翻了将近三倍,所以必须提速。”

110份药物,满满四大袋,光是挂号,就要近1个小时。等一切完工,时针已指向下午六点。小分队三人在地上整理完药物后,片刻不敢耽误,驱车赶到居委会,顺利将药物交到居委会干部手中。

第一次参与配药工作的志愿者陈飞告诉记者,“‘卸货’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如释重负,终于把居民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了。110份药,配起来确实不容易。”

随着经验日益丰富,志愿者们也在不断完善工作流程。比如,邹国华认为,病历卡在实际配药过程中,使用频率不高,可以省略。“下次,我觉得我们只收医保卡就行了,回来以后再整理相应单据。一部分工作在去医院之前就完成,或在之后完成,减少在医院逗留的时间,提高大家的效率。互相配合好,和居民配合好,也和医院配合好,不断优化。”

“很感谢志愿者们为基层防疫工作分忧。他们在一次次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越来越熟悉配药流程,变得越来越专业了。”王婕说。

“消杀小分队”:连爬六七层楼,楼梯间、门把手、扶手、窗台一个都不放过

今年3月集结,共计18人;喷壶、酒精,是他们的“武器”,这是长海路街道浣沙六村的消杀志愿者小分队。

浣纱六村进入封控管理后,居民们对快递、物资是否安全,生活垃圾是否会滋生细菌等问题,时常感到忧心。迅速组建一支消杀志愿者队伍,迫在眉睫。

群众有呼声,社区有回应。浦东新区卫健委监督所下沉社区干部翁静怡,根据《关于下发办公楼宇等十个重点场所预防性消毒技术要点(修订版)的通知》、《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2021版)》等文件,为小区“量身定制”了消杀工作机制,并用三天时间招募了9名消杀志愿者。

3月上岗前,翁静怡对这支消杀小分队展开了相关培训,内容涵盖“针对本小区不同场所采用的不同消毒方式”“消毒的频次与要点”“选择的消毒剂浓度及其配制方法”“消毒工作时需要的个人防护”等。

如今,随着志愿者的不断加入,消杀小分队人手已经翻倍。此外,根据小区防控等级的调整,翁静怡也会动态调整消杀小分队的工作内容,并对队员们开展二级防护穿脱培训;同时制作教学版视频《社区志愿者如何正确变身大白》,分享给其他志愿者小分队。

浣纱六村居委会下辖三个小区,共1001户、2500多位居民。消杀志愿者2人一组,每组负责6-7个楼栋,每天1-2次对居民楼对讲器按钮、楼梯扶手、门把手等易接触部位及小区活动室、居委办公室等公共区域进行消杀。同时,对到达小区出入口的每批快递、团购、物资,他们均进行集中消杀后再转运至统一分发区。

每天下午四点,消杀志愿者王连生的“例行公事”开始了:穿上“战衣”,背上“武器”,拿好“子弹”,踏入“主战场”——居民楼。

王连生今年68岁,高高瘦瘦,在小区相当活跃,不少居民都叫他一声“王老师”。他和爱人在浣纱雅苑小区住了将近二十年,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特别想为社区做点事。今年疫情期间,王连生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常规消杀一般在下午3点到7点之间进行,偶尔消杀时楼下有居民路过,“王老师”都会提醒大家避一避,然后耐心地等居民关门后再开始工作。

另一边,今年70岁的张勤也开始了六个楼栋的消杀工作。连爬六七层楼,楼梯间、门把手、扶手、窗台一个都不放过,消杀这个体力活,即使是年轻人都累得够呛,张勤却“小蓝”一穿,步履如飞。张勤的搭档曾提出多分担些工作,却被张勤一口回绝。“别担心我年纪大,我只是想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笑着说。

“保障小分队”:“点对点”“一对一”,居民送上了“云锦旗”

新江湾城街道泰宝华庭小区60号楼内居住着三名大学生租客,他们不太会做饭,家中也没有厨具,吃饭成了难题,于是,他们在网上发出了求助信息。居委会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特殊人群关爱专班”对这几名学生进行了援助。

泰宝华庭小区的这支“特殊人群关爱小分队”,由居委会干部、楼组长及志愿者组成,对小区内的弱势群体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关怀和帮助。

小区一楼栋出现了确诊病例,病例转运后楼栋需要进行封控,居民的生活所需物资均由物业工作人员配送到家。为减轻物业的工作负担,楼内居民都尽可能降低了网购频率。后来,业委会在分发物资时,发现该楼居民普遍存在物资紧缺问题,随即,“特殊人群关爱小分队”主动对接询问每家每户缺什么,列出了详细清单;他们还在小区发起了“众筹”,最终物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近日,该楼居民特意定制了一幅“云锦旗”送给小分队,“云锦旗”上写有一首藏头诗:“真情可鉴是国泰,心心相印珍如宝,感恩萍水遇近邻,谢意深深乐安居。”

家住55号楼的一对夫妻常年在义乌工作,由于疫情,夫妻俩无法回到上海,他们的孩子被独自一人留在了小区。获悉情况后,“特殊人群关爱小分队”就成了孩子的“临时父母”。感动不已的夫妻俩主动向小区捐赠了500套防护服,“志愿者们很不容易,我们也想出点力,大家共渡难关。”

“艺术小分队”:手握笔杆有感而发,“艺”起见证身边的“亲密战友”

社区干部、志愿者为防疫工作无私付出,他们忙碌辛劳的身影,成了“民间艺术家”的灵感来源。最近,在九州花苑小区,几位艺术工作者拿起手中笔杆,用心感悟身边的人和事,为邻居们送上艺术大餐,传递温暖力量。

“病毒肆虐何所惧,抗疫核酸显威风。”这幅书法作品,由小区居民王荣根所作。他既是党员志愿者,又是书画达人。

艺术来源于生活。王荣根参加志愿服务的同时,创作了不少抗疫主题作品。一笔笔,一张张,都是“情景重现”,逐渐积累,构成系列——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林珠变身“配送员”,为生活物资打通最后一百米,志愿者刘光霞摆出胜利手势的欢乐一幕……

“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笔把这群可爱的志愿者记录下来,留住那个瞬间。希望疫情早日过去,生活恢复如常。”王荣根说。

志愿者孙建国喜欢文学,爱看书。他在志愿服务中有感而发,写了《静与动》《阴与阳》《志愿者》等文章,展现了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抗疫工作者形象,居民们看后纷纷点赞、留言和转发。“孙老师写出了志愿者的甜酸苦辣,同时也写出了志愿者无怨无悔、抗疫必胜的决心。”志愿者芳玲说。

同样是小区志愿者的水永根已年近八十。他是儿童诗歌教育倡导者、“小桔灯诗社”创始人,也是区非遗项目“杨浦民间歌谣”代表性传承人。水永根表示,自己见证了太多社区干部、志愿者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都值得被捕捉、被记录。

“静待,华夏,家园,情牵。春花烂漫,守望相助心怡,期盼相聚言欢……”连日来,水永根创作了《眼睛》《抗疫歌谣》《华夏心语》《守望》等作品,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编辑:殷鹏晖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