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四川召开全省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会议,总结部署了全省社区治理工作,尤其是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所带来的新成效新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社区治理方面,四川近年来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11月22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进行了解。
坚持问题导向 启动“三年行动计划”
2019年10月以来,四川省民政厅在赴市(州)调研指导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同时,即对各类社区进行了考察。通过调研发现,全省社区治理总体态势不错,但存在着“发展不均、布局不优、服务不强、队伍不专、主体不够、投入不足、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尤其是社区形态差异较大,有分布于商业大厦、功能完善的“社区综合体”,也有散布于居民院落的“社区小空间”。
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社区治理总体上呈“有场地”到“有社工人才”“有社会组织”,再到“有社会企业”“有社区经济”的演进趋势。比如,成都市专业社工人才和社会组织较多,还有不少社会企业,社区经济也初显生机。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方的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严重不足,甚至连“有场地”这个基本条件都没解决好。“这些都促使我们萌发了要通过试点探路、示范创建方式打造一批社区,实施城乡社区建设示范工程的构想。”负责人表示。
社区治理创新是两项改革“调乡、合村、并组、优化社区”系列“组合拳”的拓展延伸,是“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在社区建制调整方面,四川省贯穿了社区治理优化的考虑,通过“建、改、分、合、调”五种方式,新增社区461个,对1307个社区的边界进行了优化。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专门制定了“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工作方案,作为“后半篇”文章“1+24+1”系列方案之一,进一步明确了社区治理创新的思路和重点。
三层级联动 多维度创新
从全国来看,社区治理仍在探索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适的定势”。四川省以“城乡社区建设示范工程”为重点的“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包含了三个层级的试点任务。县级层面,突出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和社区治理服务创新的主题;街道(乡镇)层面,突出“五社”联动、社区服务项目化、社会组织孵化等机制创新;社区层面,突出打造便民服务型、智慧科技型、社会组织参与型、社会企业带动型、社区服务项目化、自治互助型等“六型社区”。从2020年至2022年,每年选取40个左右的县(市、区)、40个左右的街道(乡镇)、150个社区开展试点,并以县级政府作为承接主体,由基层治理委员会统筹,民政厅、组织部具体协调。
具体创新方面主要有:推行“一个框架”,即“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着眼“四新”方向,即“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新场景”,这也是社区治理创新的着力重点;落实硬件上有改观、软件上有提升、服务上有亮点、场景上有呈现的“四有”标准。为使基层全面理解社区治理试点示范的意图,民政厅重点在强培训、联系指导和严格监管等三个方面下功夫。
社区治理创新带来新气象
目前,第一批44个县(市、区)、44个街道(乡镇)、150个社区试点任务已经完成,产生了一批典型案例,形成了一批特色社区,创造了一批鲜活经验,并总结推广成都、上海等地社区治理理念和做法,更加注重在党建引领、场景营造、居民参与、机制创新等方面下功夫,社区治理由“机关化”“办公化”转向“亲民化”“服务化”。
2020年,省级投入试点资金1.28亿元,带动整合了各级各部门资金超过6.7亿元,引入社会组织500多个、培育本土社区社会组织1100多个,孵化本地志愿服务队和引入外来志愿服务组织近1000个,初步构建了“一核多元”治理格局。社区服务也由面向“一老一小”向“普适群体”转变,既有传统的党务、政务、平安、综治等场景,又有琴棋书画、书吧水吧、文创科创、直播带货等新场景,社区吸引力大大增强。
首批试点,产生了一批基层治理示范县、30个示范街道、100个示范社区。这当中有一些是建制调整的社区。“比如,凉山州3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群众搬入后新设了社区建制。”胡建林介绍,这些新的社区以试点为契机,抓好“亲民化”改造、引入高校资源和社工机构服务,有效促进了居民社会融入,助力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持续推进 助推“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实
“风,起于青苹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社区治理创新看起来不起眼,但已经和正在累积成持续、深刻、广泛的社会变化。
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抓好四件事:
一是抓好第二批试点示范,总结运用第一批成果,坚持“五社联动”,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子,实现社区“硬件上有改观、软件上有提升、服务上有亮点、场景上有呈现”
二是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重点营造智慧党建、智慧政务、智慧健康、智慧养老等十大场景,建设一批智慧科技型社区。
三是构建社工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搭建基层治理和服务的综合平台,力争在“十四五末”实现乡镇(街道)社工服务全覆盖。
四是持续实施“彝路相伴”“牵手伴行”项目计划,链接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导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现代文明生活。
编辑:封面新闻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