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基层社区治理能力提升。2012年以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探索开展容貌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每年选取一批老旧社区,改善提升市容环境等领域,常态长效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以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调整“示范创建”的工作思路为“全域提升”,全面推广容貌示范社区创建经验做法,激励老旧社区在城市精细管理上迸发出新活力。社区容貌品质提升是观察城市基层治理变化的“小切口”。《南方日报·广州观察》推出《老社区 新活力——广州市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一线报告》,敬请关注。
在广州,一批老旧社区近年来换了新面貌:崭新的石拱桥替代了城中村杂草丛生的旧堤坝、空置的工业厂房迎来年轻创业者、新业态入驻老洋房……
广州首创的容貌品质社区创建和社区容貌品质提升行动,推动了一批老旧社区焕发新生。近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印发实施《广州市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3年)》,更将广州的社区容貌品质从创建示范阶段引向全域提升、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社区是城市的单元,城市是国家的窗口。从容貌示范社区创建到品质社区全域提升,广州在全国率先以社区为单元,开展提升城市容貌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探索,以社区容貌改善这一“小切口”,做活基层治理“大文章”。
凭借推陈出新的社区环境治理机制、找准群众期盼和需求精准发力等措施,广州在社区这一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支撑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而作为城市治理这一复杂议题的小切口,国家治理这一复杂体系的底层逻辑,正在广州的社区容貌品质提升工作里规范建构。
南方日报记者 郑慧梓 冯艳丹
创新机制
巩固长效成果
超大型城市的社会治理是复杂的,复杂的问题解决往往需要寻求小的突破口。直面挑战,广州大胆探索。社区容貌品质的提升,便是广州破解超大型城市治理难题的入口。
找准入口,还需规范。广州从提升工作开展之初,就在机制体制创新上别出心裁。
最需要改变的社区容貌在哪?在基础条件差的社区里。相比于“锦上添花”,广州更看重“雪中送炭”。优中选优的评选模式不是广州容貌品质社区创建和提升行动的发力点,而是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差的社区,鼓励社区后进生逆袭成为优等生,以期惠及更多群众,真正解决市民的需求。
与其看“考了多少分”,不如看“进步了多少分”。以此为导向,一批老旧社区的潜能由此激发。
走进黄埔区南岗街道黄电社区,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外立面修复了,升级改造后的绿化带整洁靓丽,周边铺设草坯的停车场路面平整,丝毫不见改造前路面坑洼、车辆乱停乱放的景象。
从杂乱变整洁,这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造的房改房老旧社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只是老旧社区容貌品质提升的一个缩影。去年,包括白云区嘉禾街科甲社区等30个社区被评定为2020年广州市容貌示范社区,老旧社区变身网红打卡点,焕发新生机。
但社区容貌品质提升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改造提升,更要常态保持。
最近,广州市城管部门又出新招,调整“示范创建”的工作思路为“全域提升”,将容貌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升级为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行动,制定了《广州市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3年)》,对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进行分类,按类施策,精准督导。
基础条件、社区环境面貌相对不够好的老旧社区,重在规范日常管理和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力求社区旧貌换新颜,已经通过提升行动培育的容貌品质社区,则重在巩固保持维护管养成效,力求社区容貌品质稳中有进。其他社区则作为常态提升社区,全面加强日常精细化管理。
按照方案要求,全市通过每年不间断培育一批、巩固一批、提升一批,渐进式、持续性推动社区容貌品质全面提升。
去年8月,随着《广州市容貌示范社区摘牌工作机制》的印发实施,容貌示范社区也有了退出机制,容貌示范社区创建实现了全生命周期、闭环无缝隙管理,让容貌示范社区“创得成、守得住、成示范”。广州推进实施全域提升社区容貌品质行动,对社区环境脏乱差问题反弹明显的社区,根据复检情况,同样将落实退出机制。
问需于民
家门口办实事
群众满意是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高质量发展要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只有找准居民群众的需求,才能把社区容貌品质提升工作做到居民群众的心坎上。
遵循“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思路,广州从群众家门口的人居环境改善落脚,在线上线下搜集群众急愁盼难问题。
在白云区金沙街横沙社区,经济联社村民大会、社区党员大会和座谈会成为搜集民意、解决难题的载体,群众反映热切的文化活动空间不足、停车难和公厕陈旧等老大难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越秀区建设街大马路社区工作人员则每周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民情,收集民意,并用线上互动、线下协调相结合方式,打造实体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协商议事平台,让居民足不出户线上就能反映事、办成事。
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成为社区容貌品质提升工作的着力点。去年广州的容貌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共实施了600个改造、提升项目,解决676宗城市管理难点问题。
不贪大、只唯实的特点,体现在广州社区容貌品质提升工作的点滴之中。
南沙区南沙街上湾社区以创建为契机,开展“六乱”整治行动、优化提升道路及两旁景观、粉饰修缮破旧房屋外立面、打造党建主题休闲健身广场等16项整治提升行动,彻底拔掉了“牛屎孖”卫生黑点,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荔湾区冲口街杏花社区针对公共厕所脏乱臭和部分路段照明不足,居民晚间出行不便问题,对社区公厕进行升级改造,重装厕所便器,增设无障碍设施,配强保洁力量,增装楼道灯和路灯65处,亮灯率达100%,居民如厕难、出行不便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海珠区海幢街仁厚直社区新建雨污管道1340米,砌筑雨水口、污水检查井、雨水检查井共84个,实现雨污分流,“水浸街”问题明显改善。
细微之处见真章。杂乱的电线、破损的楼栋外立面、脏乱臭公厕消失了,闲置的空地开辟为群众休闲场所,更整洁的环境、更优质的居住品质,更多的社区结合人文特色,因地制宜,量身定制,赋予容貌品质提升工作文化内涵,社区面貌、人文景观焕然一新,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基层治理
共建共治共享
从中山六路步入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入口处一棵青翠欲滴的绿树枝条招展,融入青石板路、红砖洋房的景致,宛若迎客之树。这是由社区居民群众自发捐赠的名贵树种,既是为容貌示范社区创建出一分力,也是对社区工作成效的肯定。
一项工作是否“得民心”,群众的反馈便是答案。社区容貌品质提升工作着眼于在与群众体验密切相联的社区容貌上,成效如何,群众的体会是最直接的。
去年,广州11区共57个社区参与容貌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惠及了30余万市民群众,在对创建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受访市民对创建工作满意率达到了97.8%。
见效快、群众切身体验明显,社区容貌品质提升工作在群众中得到广泛认同。这种认同成为工作持续推进的群众基础,不少热心企业、群众纷纷捐款捐物,贡献力量,为创建活动提供强大助力。
越秀中路路面重新铺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临街物业修缮、贡院路沿线提升改造、垃圾分类宣传漫步径设置……这些提升改造工作,均为越秀区大塘街龙腾社区通过调动辖内机团单位丰富的文旅资源,协调各方先后投入近700万元资金而实现。
去年,荔湾区金花街陈家祠社区,番禺区市桥街三堂社区,天河区沙河街水荫四横路社区、五山街粤垦社区等8个社区累计筹措了近亿元社会资金用于创建,大大缓解了社区容貌品质提升工作的资金压力。
社区容貌品质提升的成效,不仅仅体现在群众居住品质的改善,还体现在社区营商环境的提升,它更切切实实为群众带来经济上的收益。这亦成为带动群众自发参与、推动工作长效持续的动力。
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了更多的社区参与其中。“与白云区同和街白山社区一街之隔的石桥头社区受白山社区创建成果的影响,社区居民主动要求参与提升工作。这彰显了提升工作示范引领初衷,也是政策设计想要追求的目标。”白云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依托社区容貌品质提升“小切口”,广州正在做活基层治理“大文章”。“政府主导、部门主责、街(镇)主体、社区主推、市民主动”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正在群众认同、自发参与中逐渐成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广州正奋力闯出一条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之路。
编辑:师丽捷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