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昌宁勐廷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民族团结——人心归聚 精神相依

 时间:2021-10-11 21:34:31来源:新浪云南

昌宁县田园镇勐廷社区,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回汉民族聚居村,一个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

勐廷社区里,栋栋农家别院各具特色,村庄一片祥和。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1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00元。

勐廷社区的美好生活是建党100年来,保山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保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一个典型。

民族团结是勐廷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像阳光雨露,滋养着各族儿女。近年来,勐廷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民族团结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种子,数百年前就已经撒下。

据《勐廷村志》记载,勐廷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从那时起,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信念就融入了勐廷人民的血脉之中。

随着历史的潮流,如今,在勐廷社区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19个村民小组,933户2985人。聚居着汉族、回族、彝族、傣族等12个民族。其中,有6个回族村民小组共278户704人,是田园镇最大的一个回汉民族聚居村。

长期以来,勐廷社区各民族尽管文化传统、风俗各异,但各民族始终和睦相处、和谐共荣,积极交往交流交融,世世代代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乐章。

民族团结的故事,始终传唱不衰。

来到村民马永胜家,只见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有汉族、回族、满族。“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互相包容,互相团结,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马永胜说。

“刚来的时候对能不能融入这个大家庭还有一些担忧,但经过5年多的共同生活,我现在生活得很幸福,不存在各民族之间的分歧。”来自东北的满族女婿吴健接过话说:“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各民族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各民族之间会更加团结。”

“我们村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邻里纠纷很少,多年无刑事案件发生,连续五年零上访,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勐廷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子哲说,近年来,勐廷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们村的回族、汉族祖祖辈辈共同住在一个村、同吃一口井的水,大家关系很好,亲如一家人。”村民马绍俊一边洗菜一边说,民族团结就像柴米油盐一样,早已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文化认同聚共识

民族团结润民心,文化认同铸根魂。

在勐廷社区,一座始建于康熙九年的回族汉式清真寺见证了勐廷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清真寺门口,一幅“爱国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的巨幅墙画格外引人注目。“一个人谈信仰,首先要把自己的国家放在第一位。这是最重要的,没有国家,宗教和信仰也就无从谈及。”出于这样的认知,勐廷社区一直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陈子哲介绍,自明洪武年间回族迁居勐廷开始,民族和谐团结、爱国爱教、共存共荣就成为勐廷文化的主旋律。世世代代勐廷人始终以“团结”为精神支柱,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心连着心,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为更好地弘扬勐廷社区世代相传的民族团结精神,该社区从2014年开始先后投入358万元打造勐廷社区民族文化综合设施,建成了民族团结广场、民族团结展室、民族文化长廊,在社区巷道、清真寺制作了200余幅宣传墙体画。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在日常文化活动中,勐廷社区还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节日和重大节假日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积极培育、发展民族同心同德社群关系。

党的恩情永不忘

10月1日,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在勐廷社区冉冉升起,各族人民向新中国72岁华诞献上深深祝福。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勐廷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参加完升旗仪式村民们感慨地说,我们勐廷各族群众心向党、心向祖国,永远跟党走。

近年来,勐廷社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回汉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勐廷社区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族群众实际问题的“总钥匙”。该社区把民族团结工作与解决各族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大修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各族群众得实惠、享成果。

近年来,该社区先后投资183万元,实施大寨子传统村落建设项目,完善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安装路灯169盏,种植绿化树3万余株,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村容村貌得到极大地改善,一大批事关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如今在党的民族政策沐浴下,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脱贫致富迈向了小康生活,我们相信很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聊起现在的生活,村民徐文海难掩内心的激动:“村里的道路、广场、路灯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我们从心里感谢共产党、感谢国家!”(李洪才)

编辑:吴攀秋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