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午,北京市召开城乡社区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北京市先进社区党组织、优秀社区党务工作者、优秀社区党员及城乡社区治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些先进代表爱岗敬业、敢于担当、为民爱民、默默奉献,尽心尽力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全心全意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民哥特推出“共建美好社区”专栏,带您一起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
优秀社区党员
陈书玲:让居民满意就是我们的目标
陈书玲参与社区防疫值守,为进入小区人员测温
疫情期间,她当好社区的“领头雁”,带领社区工作者以及社区党员、志愿者开展疫情防控值守3000多个小时,为1206位居家隔离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和帮助5000余次;日常工作中,她当好居民的“贴心人”,成立书记工作室,建立民情联络员制度,做到居民的事最快知道、最快解决,未诉先办,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她就是大兴区观音寺街道观音寺北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书玲。
做好社区“领头雁”
观音寺北里小区是老旧小区,安保相对薄弱,为确保防控措施压实落地,陈书玲带着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挨家挨户进行疫情防护宣传,引导居民注重卫生健康、做好报备及个人防护。“上楼1680个台阶,下楼又是1680个台阶,一个半小时跑20个单元楼,这就是我们社区工作者的速度。”陈书玲说。
接到疫情防控指令后,陈书玲第一时间招募志愿者、在职党员,分配人员进行小区门口测温、扫码登记、大面积消毒……并通知各楼门长,一旦发现各自单元楼里有返京人员,第一时间向居委会汇报并做好登记。对于居家隔离人员,社区工作者主动问需,代买生活用品、处理生活垃圾……尽力让居家隔离人员放心、安心、舒心。
陈书玲的家距离居委会不到10分钟的路程,但疫情出现后,她几乎没有正点回过家。“刚开始疫情有一点苗头的时候,根本就顾不上回家,现在疫情控制得还可以,但到家也很晚了,孩子的饭我也没时间做,都是她自己叫外卖。”陈书玲说,“我是2003年的第一批社区工作者,做社区工作也都快20年了,家人都习惯了,也都理解。虽说社区工作有点辛苦,但更多的是欣慰和感动,尤其是我们社区居民接到电话或者入户排查都很配合,这一点也让我们工作起来更有信心。”
当好居民“贴心人”
为更好发挥优秀社区书记“领头雁”作用,打造社区带教培养基地,今年5月,以陈书玲名字命名的书记工作室正式成立。陈书玲说:“不把这项工作干好了都对不起这块牌子,这块牌子代表的不只是一名基层社区党员对当好居民‘贴心人’的高标准严要求,更承载着众多社区居民对和谐家园与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
在陈书玲的带领下,书记工作室在培育社区骨干、化解社区矛盾、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情联络员制度就是书玲书记工作室的一项创新举措。该制度首先是社区通过居民推选的方式,在党员、志愿者、楼门长中选出民情联络员,民情联络员再及时收集居民急难愁盼的事以及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到社区,以此快速解民忧,服务“零距离”,做到居民的事最快知道、最快解决,未诉先办。
观音寺北里小区常住人口3513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11人,很多老年人因子女上班不在家,吃饭成了难题。民情联络员贾兆玉发现该问题后,及时向陈书玲反映,并建议在社区周边开设一个老年餐桌。了解情况后,陈书玲一直记在心里,多次实地对社区周边的饭店进行走访考察,了解店里的环境卫生、菜品价格、食材以及是否符合老年人的饮食习惯等,最终确定了一家适合进行老年餐桌改造的餐厅,并邀请社区居民、民情联络员对这家餐厅进行考察,进一步确定老年餐桌改造的可行性。
陈书玲说,做好社区工作其实也不难,就是把居民的事当自己的事,尽力让群众满意。未来,她将继续用好民情联络员制度,推进社区难题破解,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优秀社区党员
王维新:九旬老党员 义务普法30年
王维新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92岁的王维新是房山区燕山向阳街道宏塔社区的一名老党员。1989年,王维新从燕山司法局退休,成为宏塔社区志愿服务队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他充分利用自己多年从事司法工作的优势,为社区居民讲解法律常识、义务代写法律文书等,承担起了社区法律顾问的职责,30多年来坚守志愿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调解纠纷,风雨无阻。
退休后的王维新有一个习惯,每天他都坚持早8点到位于燕山残联的一间办公室上班,从不迟到。在这里他接办过许多群众的诉求,每件诉求都依法进行宣传解释,为居民进行法律服务不辞辛苦,王维新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要为有需要的居民服务。”30年的时间里,他为企业及个人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多达5000余件,代理的法律援助案件涉及刑事、民事、经济、婚姻、遗产继承、邻里纠纷等方面。
离开工作岗位后,不再担任区司法局长,王维新又有了新的身份,从兼职律师变成了专职律师,继续在燕山石化公司9个大厂担任法律顾问,定期为职工进行法律知识讲座、法律咨询等服务。70岁之后,不用注册律师职业资格,按说他完全可以酌情向当事人收取费用,但王维新却一直免费为老百姓打官司、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并坚持至今,“为困难人群提供法律服务,有着一个原则就是要与他们同甘苦、共欢乐”,帮助有需要的群众成功解决难题,是让王维新最感到幸福的事情。
王维新还以讲法制课的形式,向社区居民进行普法宣传。他在办公室门前挂上牌子,让群众了解他每周的办公时间和联系电话。多年来,王维新接办了许多群众诉求,涉及经济纠纷、婚姻家庭纠纷、遗产继承、抚养赡养等多种类型。王维新说:“很多老百姓遇到的关系纠纷,通过调解完全可以避免走诉讼渠道。比如我每年都会遇到很多有离婚意向的夫妻,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关系破裂,只是因为一些家庭琐事缺乏沟通和理解导致的。了解其中的原因,对当事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耐心细致的劝说工作,绝大多数夫妻都能够通过劝说复合。”
王维新为群众义务代理法律文书
虽然现在有些行走不便,但王维新仍坚持每天前往法律援助工作站,义务为居民进行法律咨询、财产纠纷、遗产继承、婚姻纠纷、交通事故赔偿、老年再婚、邻里调解及法律文书代理等工作。30多年来,经他调处的案件不下百余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达几十万元。有的当事人为了感谢王维新,送来答谢礼物,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我只是尽一点微薄之力,让群众能够得到法律帮助,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大力普法,王维新在行,捐款支援的事,他也没少做。2008年汶川地震时,王维新拿出准备给孙子结婚用的1万元,捐到社区居委会。他说:“我岁数大了,帮不上什么忙,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在灾难中失去亲人和家园遭到损毁的汶川百姓一点支持。”玉树地震时,他又捐出5000元表达心意。每年“七一”前夕的党员献爱心活动,他都要拿出几百元捐到居委会。宏塔社区居委会原主任蔡福来说:“以前居委会条件特别艰苦,没有厕所,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王老听说这个事后,自己拿了3000元修建厕所,方便居民办事时应急。”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捐款资助,王维新已经不知道捐了多少次,也没统计过一共捐了多少钱。他对需要帮助的人很大方,对自己却很“抠”,生活十分俭朴,一件白色衬衣穿了很多年。一生节俭,却多次捐款助人;退而不休,仍奔走在普法前线,王维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编辑:师丽捷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