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双职工都在上班,孩子由谁照看?这一直是困扰上班族家长们的一大难题。在今年,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暑期托管班成了“救星”。
南京沿江街道路西社区暑托班课堂。澎湃新闻记者 王奕澄 图
7月以来,全国多地落地暑期托管服务。比如南京15个部门与各区启动开展暑托服务,从7月上旬至8月底,为暑期家庭看护确有困难的低龄儿童(原则上6至12岁、困境儿童优先)提供暑托服务。苏州则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的载体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免费开设了1183个“家门口的暑托班”,一般每个暑托班控制在30人以内,目前已陆续开班。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通知提出,地方教育部门要从实际出发,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那么,这些先行试点的暑假托管班实际运行情况如何?基层在推行暑托班的过程中,又碰到哪些操作难题呢,如何探索出有效、可借鉴的长效机制?
这家不花钱的暑托班为何这么受欢迎
走进教室,孩子们穿着统一的蓝色T恤,印有“南京爱心公益暑托班”的字样。每个孩子的课桌上都摆放着自己的姓名牌,黄色的火箭、红色的花朵、蓝色的房子......这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花式图样,搭配黑色的印刷体名字。这是第一节课暑托班老师布置的任务——让自己姓名牌变得更漂亮些,也方便大家通过姓名牌快速认识。
这是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路西社区的暑托班,这个暑托班和想象中有些不太一样。有家长把它比作精品的社团班,不仅是托管照料,更注重实践性活动。比如,从教室的座椅设计来看,S型的课桌,25名学生围着两边面对面坐下,少了传统课堂的拘束感,颇有圆桌讨论的氛围。
每天早上8点半,孩子由家长送到路西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楼,到下午6点,再由家长接回家。课程从7月5日开始,一直到7月30日结束。对于有特殊情况实在难以照顾孩子的家庭来说,这样的暑托班确实是解了燃眉之急。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路西社区的暑托班有中国结编织、扎花灯、手工面塑等动手课程,也有机器人、物理小实验等科学课程,还有硬笔书法、舞蹈学习、电影赏析等课程。每门课程都由4节课拼成一个系列,结课时还会有成果展示。
路西社区的网格员胡文静说,暑托班很受欢迎,6月28日早上8点发布暑托班的报名消息,2小时名额就满了。记者了解到,路西社区的暑托班属于南京团市委等主办的“七彩假期”爱心公益暑托班,是纯公益性免费的。
在近一个月的课程时间里,路西社区还特地安排了5次外出活动。“前些天我们带孩子们去洮湖公园书店体验,当一日小店长,后面我们还会带孩子走进南京青少年宫、防灾减灾中心、科举博物馆等地,让孩子们走出户外、拓展视野。”暑托班的班主任陈雪说。
不过,从经费、师资、场地等资源考虑,目前各地暑期托管班服务多数偏向“代管”而非多元化的实践课外“教学”。南京栖霞区马群街道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目前大多数社区只是提供一个场地,由相关的老师和志愿者看管孩子。至于能否设置丰富的课程设置,并不是每个社区都有相应的资源条件实行。相比之下,南京一些主城区的报名情况就逊色很多,甚至有许多社区只报名了两三个孩子。鼓楼区一位家长对澎湃新闻说,考虑到暑托班“只托管不教学”,为了孩子的成绩和综合发展,精准的校外教辅机构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家长期盼什么?基层社区最担心什么?
澎湃新闻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各地的暑期托管班多由教育部门、文明办、工会、团委、街道社区等牵头组织,以社区或学校为主体,时间4个星期到7个星期不等。工作人员主要由社区干部、社工、志愿者、教师等组成,均属于公益性质。
对于家长来说,最看重的是公益暑托班的安全正规。今年开设暑托班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对于基层社区来说,资金、志愿者、师资力量、课程设计等,处处都是“难点”,尤其是孩子的安全问题。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南京多个基层社区发布的暑托班报名信息中,都会提醒家长给孩子购买保险。
“基层社区工作很忙,在专业的人力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很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南京鼓楼区一社区主任张伟(化名)对澎湃新闻说。
张伟所在的社区是典型老城区的老旧型社区,办公场地拥挤、老旧,并没有多余的场地作为暑托班合适的教学场地。张伟说,“打算用社区的会议室作为托管的场地。”
同时,张伟也担心,由于社区人来人往,吵闹声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在需要用会议室的时候,还得再把孩子安置到其他地方去,这样的一来一回显得很折腾。”张伟说。截至目前,张伟工作的社区的暑托班还未正式开班。像这个社区一样,虽然公布了暑期托管班的信息,当实际上并没有开班运行的社区仍有很多。
而像江北新区沿江街道路西社区这样办公条件设备比较完善的新社区,对于孩子的安全问题也仍然有担忧。比如,澎湃新闻记者在路西社区的暑托班课堂现场看到,还特意放置了24小时工作的监控摄像头。
正常的情况下,路西社区暑托班的课堂有固定6个老师来照看25个孩子们,其中4位是大学生志愿者,还有一名专职班主任。在外出的情况下,由路西社区来负责提供统一的大巴车,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专门的老师照看。
尽管在这样相对周全的照看下,负责暑托班的网格员胡文静还是表达了忧虑,“孩子是好动的,你不可能每一秒都保证不离开视线,比如课间休息的时候他去爬高一点的椅子,去和别的孩子嬉闹,其实都要引起注意。”
南京栖霞区马群街道一位负责暑托班的工作人员说,除了孩子的打闹问题,饮食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尽管在开班之前,家长已经购买过保险,并支付了中午餐费的钱,但是许多社区并没有独立的食堂。如何保证孩子的健康饮食?
目前,马群街道部分社区选择和入驻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合作。“在外面找的餐馆不放心,我们就委托了街道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来提供孩子的饭菜。”上述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说。澎湃新闻了解到,无锡今年也开设了172个公益暑托班,服务3000名小学生。在开班前,无锡市教育部门对部分服务点还添置了监控设备,安装了防护栏、窗户限位器等,保证孩子安全。
南京沿江街道路西社区提供给暑托班孩子的阅览室。澎湃新闻记者 王奕澄 图
不满足于“仅看护”,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
开展暑期托管服务,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体现。不过,目前来看,仅靠“公益”和“爱心”撑起暑期托管班,显然是乏力的。如何建立长效的暑托机制,解决双职工、困难家庭带娃难题,还能让孩子过上有意义的暑假?
关于暑托班的定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辉说,暑期托管班主要功能就是帮助时间上存在困难的家长托管孩子,不是一个教育项目,不能办走样变成复习班、补习班,增加了孩子的暑假负担,也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储朝辉说,鼓励地方办暑托班探索丰富的课程体系,但是不能强求。设置丰富的课程体系成本比较高,需要有专业的师资力量,靠现有设计的框架很难全面推行。从家长层面来说,也要打消将提高孩子分数的想法,全部寄托在暑托班上。“假期就是假期,不管是什么托管方式,都不能成为孩子的‘第三学期’。”
不过,社会上也有声音提出,“如果暑期托管仅仅考虑孩子看护问题,不能为孩子增加发展机会,提供优质服务,这样的政策在效果上就会打折扣。”
苏州吴中区郭巷街道官浦社区的副书记张文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尽管社区提供的暑托服务课程很丰富,仍然有家长提出,能否给孩子提供一对一的专业辅导。“目前很难满足这样的需求,毕竟专业老师的人员力量配备不够。”张文说。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南师大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张鹏认为,其实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于暑托班都是有一定的期待的,尤其是如何做到精准托管。“托管班不等同于托儿所,不是只把孩子放在一起就行了。”
张鹏认为,社区其实并不是成熟的托管基地。比如社区存在开放性、不安全性、场地不适合学习等问题。将孩子放在不成熟条件的社区,有可能会造成一个现象,孩子从宅在家里,变成了宅在社区的会议室里,“这样的暑托班价值意义其实并不大”。
相比之下,张鹏觉得学校是更好的托管基地,未来可以建立社区“托”付+学校“管”理+年龄“班”组的“托管班”模式。学校封闭性、安全性强,有活动的操场、图书馆等专业场地。前期可以通过社区筛选符合条件的孩子,以行政区为单位,选定相应的学校,将孩子按照年级精准分到不同的班级,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孩子之间也不会互相影响。
当然,将孩子放在学校托管,并不意味着进行传统的教学,而是更偏向做一些阅读、社会实践类的活动。“这样不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孩子也愿意积极参与,老师带起来也不会很费劲。”同时,还解决了“拢在一起,却无法长在一起”的痛点。
更重要的是,从目前各地暑托班推行的情况来看,场地、师资等都是基层社区面临的难题,如果将托管基地放在学校一定程度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本来一个社区只有几个孩子,却要配备5-6位老师、志愿者来看管。在学校可以用班级来划分,节省各项资源,解决目前场地和人力不足的现状。
从长远来看,各大城市的暑期托管班是多部门联动的民生工程,这就带来了一个好处,政府资源的输送更便利化,比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资源,就可以通过政府协调来打通渠道,丰富孩子暑托的生活。“未来,肯定还要多尝试打通各部门的资源,让资源真正发挥到教育实处。”
如何提高老师加入暑期托管班的积极性?张鹏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发布一定的奖励政策,比如奖金,或者将优秀老师、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带队老师等荣誉奖项的名额向志愿者老师倾斜,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教师群体加入暑托班的积极性。
编辑:吴攀秋 审编:GJL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