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智能手机,调整拍照姿势,打开美图功能,点击微信发送……3月31日,南京市万名老人免费学用智能手机集中开班仪式现场,67岁的李玉婕内心激动,一连串顺溜的操作后,她还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了条语音。
用手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人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而对一部分老年人来说要付出翻山越岭般的努力,才能勉强跟上时代步伐。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 ,直指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在2021年南京市民生实事项目中,明确要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免费培训5万人次。这一场“智能技术扫盲”,起点就是学用智能手机。
1.89亿老人受困于“数字鸿沟”
出门网约车、买东西手机支付、排队线上预约……众人享受着网络世界的便利,而86岁的陈启华时常感受到生活中的“不友好”,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犹如一条条沟壑,让她磕磕碰碰。
陈启华和家人去外地旅游,她去买5瓶矿泉水。当陈启华掏出纸币准备付款时,却被店员告知“现金找不开,只接受手机支付”。几番争论下来,对方毫不松口,陈启华望着手里的现金和不会操作的智能手机犯了难。
手机于陈启华而言,只是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通信工具而已。可现在,手机却与生活场景绑在了一起。她基础应用还未摸透,场景应用更是问题。
一天清早,陈启华来到医院,准备排个靠前的号去体检。可当她取完号才发现,已排到第164号。护士告诉她,别人早已线上预约排队。来得早还是扑了个空,陈启华只得默默坐下等待。两个多小时过去,陈启华再站起来时,双腿酸麻得几乎站不起来。待她简单调整状态后,上午体检时段已近结束。
“上午白跑了!”这位倔强的老人没有回去,而是买了面包和水当午饭,一直等到下午各体检项目开始。体检完成时,已是下午3点多。回家的路上,陈启华想了很久,决定给孩子们下条“铁令”——一定要教会她用智能手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比例为46.0%,人数约1.89亿。南京60岁以上人口达159.43万,其中80岁以上老人近25万人,这意味着,像陈启华那样遭遇手机上网困境的群体,或许有数十万人规模。
老人移动上网没想象那么容易
容易忘记,是老年人学用智能手机最大的敌人。72岁的卞宝珍有自己的一套“经验之谈”。2017年,卞宝珍刚开始接触手机支付功能,在子女多番演示下,总算记住了操作流程。小区附近的一间早餐店成了她的试验场。
“一共七块六,手机支付还是现金?”店主刚开口,卞宝珍就亮出手机,按脑海里的流程操作完,却半天没听到付款成功的提示。买早餐的人越来越多,队也越排越长,卞宝珍心里焦急,直接掏出现金,迅速找零,离开了人群。“既担心耽误别人时间,又害怕不被理解、被别人嫌弃。”
回到家,卞宝珍突然发现手机上有条76元的消费记录。“难道付成功了?”卞宝珍找回早餐店,店主接过手机一看,原来是条“待支付订单”。眼见闹了笑话,卞宝珍赶紧向对方道歉。但试验之路没有就此停止,家人自始至终的支持和一次次磕磕绊绊的操作后,她对手机支付已熟练起来。
为确保手机账户安全,她开始只存了几百元钱在手机里,而现在已存用1万多元。有时候,还抢一抢同事和朋友发来的 “红包”,但对于各类平台的“优惠红包”,她从不参与,“还不敢玩。”
“不得不承认,对于我们如吃饭喝水般简单的事,老人们学起来确实很吃力。”从事窗口服务工作的王欢深有体会,“家人需要去支持老人,社会上更需要给予老人们更多耐心。”
“扫盲课堂”反哺老年人
参加集中开班仪式,老人李玉婕是带着问题来的,她要搞明白怎么打网约车,为自行出游做好准备。
早在2015年,李玉婕就开始用智能手机。这些年来,已从基本应用提升到生活娱乐场景的应用,手机上10多个APP涉及看电影、拍发视频、网络购物等功能。“现在可比退休前还忙,每天都要学习使用新功能。”
而现实问题是,当前还有很多完全不会用智能手机、甚至不识字的老人。他们怎么办?
“针对老人具体情况,我们上课的内容分为基础应用教学和场景应用教学。”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集中开班仪式后,一本记述详实的教学资料发到老人们手中——《老人学用智能手机百问百答手册》,对老人常用场景进行专题介绍。“接下来,还会整理各类老人教学视频、电子资料,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库。”
开班第一课,刚开始学习的张阿姨拿出手机,单记住各个基本功能,就花了近10分钟,“因为不识字,接受起来要更困难。”志愿者一遍遍讲流程、教技巧,才没一会儿,学的东西就忘了一半,旁边学会的“同学”成了新老师。
目前,南京市已设立500个社区培训点,老年人可就近就便参加学习。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一季度社区智能手机培训活动已经惠及3300多人。(胡明峰)
编辑:吴攀秋 审编:GJL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