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个普通居民的“观察与进入”中,社区开始变得对每一个人都有意义;而社区就在新与旧的碰撞中兼容并蓄,焕发生机。在成都的社区里,越来越多新场景,新业态的注入,给每个人的生活来带了更多幸福的选择。
摄影/阿祝
除了菜市场与商超,
社区新场景为成都人提供更多选择。
如今在社区,出现了很多采购生鲜的新场景。有的社区打造了自己的生鲜品牌;有的社区在探索购菜与公益相结合的新模式;有的则以市集的形式出现,同居民一期一会。除了菜市场与商超,成都人有了更多购菜选择,同时这些出现在社区的新场景,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们是社区向内生长的体现,也是社区公益的探索,还传递了健康环保的生态观念。居民们的每一次采购,都是对其幸福生活方式的认可。
PART 01
社区专属菜市品牌
位于清源街道清百路的“源生活”社区农场,只凭一个“源”字,就可看出它与社区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青羊区苏坡街道清源社区牵头成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全面打造的 15 分钟生活服务圈项目。
“源生活”社区农场工作人员宋老师说:“在‘源生活’社区农场开设以前,这里只有一家小型菜市,最近的一家商超也要步行20 分钟左右。所以,这里的流动摊贩特别多,他们提供的蔬菜水果价格便宜,购买方便,因而屡禁不止。”另外,这里还有一家幼儿园,每逢放学时段,家长们都会驱车在学校前等候,再加上流动摊贩沿街占道,交通拥堵不堪。2020 年 10 月,“源生活”开业以后,因为物美价廉,吸引了周围两公里离家近的社区居民,流动摊贩也因此日益减少。
摄影/张小猫
社区农场中有十余家商户参与经营,他们都是社区本地居民,或各种原因暂时赋闲家中,“源生活”社区农场的出现,让他们有了工作。社区农场同成都周边郊县的农业种植区建立了合作,运输直达,保证菜品新鲜应季且价格便宜。水果、蔬菜、水产、肉类、粮油等 12 类 1000 余种农副产品都能在此买到。“源生活”社区农场每段时间会根据市场价,对相对昂贵的菜品给予一定补贴,会比市场价格便宜 1-2 元。
“随着 15 分钟生活圈的提出,社区逐渐开始向内生长,围绕居民的需求开发项目。‘源生活’社区农场是我们清源产业发展中心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培育孵化了其他服务品牌:民情盖碗茶、清源社区食堂、清源日间照料中心、龙门茶艺工作室、清源家政服务中心、清源文化宫、清源刺绣中心等项目。”清源社区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朱洪润说道,“居民们对社区品牌的每一次支持,都是为清源产业发展助力。”
PART 02
当购菜点成为公共空间
在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爱有戏和滴滴旗下的橙心优选合作,将一节火车车厢模型改造成为社区团购的合作自提点。何为社区团购?根据艾媒咨询主题研究报告,社区团购是依托真实社区的一种区域化、小众化、本地化的团购形式。因为疫情,蜗居在家的人们养成了线上买菜的习惯。居民们当日通过微信小程序购买生鲜,货品会送至离家最近的合作自提点,次日便可提取。负责居民订单采购的人被称为“团长”,他们通常是社区附近的小型生鲜零售商。他们通过熟人链接的方式将社区消费者加入团购微信群中,一个小区附近会有好几个“团长”,点位的分布可谓是深入到了社区的毛细血管。
摄影/张小猫
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利君,目前兼任着这个生鲜合作自提点的团长,“有了这些深入社区的具体场景,再加上居民高频次的使用,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将它与社区发展治理做结合呢!”虽然这个生鲜合作自提点 2020 年 12 月 1 日才开业,但张利君团队已经基于这个小小空间,搭建出了社区服务的几大模块。“首先是能帮助社区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尤其是社区里的全职妈妈们。她们每天需要照顾孩子、家庭,时间非常有限,可她们也需要同外界建立联系,所以这份工作对她们来说是很好的选择。同样,我们也会提供一些公益性岗位给残疾人士和社区的一些困难家庭,他们需要,也可以来这里就业。”张利君说:“我们在店铺里会陈列一些样品,如当日卖不完,会送给社区的某些困难家庭,另外,店铺收入的 5%则会向社区基金捐赠,去支持社区可持续发展。”
再者,跳脱出自提点这个功能,其实这块区域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社区公共空间。这个新空间坐落在小区里,距离居民更近,粘合度会更高,便于搭建邻里关系,增加社会资本。
《独自打保龄》一书中提到一位美国改革家 L·J·汉尼方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只有自己,他在社会上是无助的。如果他和邻居联系,这些邻居又和自己的邻居联系,这样扩展开来,就会形成一个社会资本的积累,这可能会立即满足这个人的社会需求,也使整个社区有机会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作为整体的社区将会因为个人间的合作团结而受益匪浅,在这其中,个人也能从中得到帮助、同情和友情。
摄影/韩杰
在社区合作自提点中,来此光顾的多是中老年人和妇女,他们或因种种原因,社交范围有些狭窄,需要有这么个地方来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社区里很多老人没有与孩子居住在一起,不会使用电子设备,但是,通过社区团购这一渠道,工作人员可以教他们怎么使用手机下单买菜,或者拍照片发微信等基本操作。未来,我们将搭建更多场景,如夏日午后可以围聚一起看坝坝电影,也可以植入社区的环保宣传,让大家学习垃圾分类的小知识等等。”
在张利君看来,社区团购只是一个模式和渠道,更希望借助电商进入社区的契机,推动更多社区服务场景和消费场景的出现。
PART 03
寻找产业亮点
2020 年 12 月 5 日,玉林东路社区巷子旁的居民广场上,搭建了十几个白色顶篷,成都生活市集的农友们纷纷从成都周边的农场赶来,将自己种植的农产品和生活用品带来与大家分享。红薯、醪糟、莲藕、脆柿……应时应季的农产品摆满了摊桌,年轻人在摊位前一边试吃一边直播,社区居民们也纷纷提着布袋购买。不时还会听见老人们感叹,“这有我小时候的味道。”市集举行至午餐时刻,农友与在场的居民们都各自拿着碗筷,共进生态农家午餐。
“成都生活市集目前共有 17 家稳定摊位,摊主主要是四川本地的小农摊主和倡导可持续理念的手作、生活用品摊主两类。”成都生活市集执行团队成员 ZEBRA 说道:“像成都根与芽机构,他们会来市集做垃圾分类,将市集上产生的厨余垃圾重新带回农场,同时现场也有做环保手作的摊主。”
“天安生活”是成都生活市集发起单位之一,目前为市集唯一执行团队。扎根四川的他们,为城市家庭提供健康食材,链接消费者与本地小农。
摄影/韩杰
2019 年,执行团队将成都生活市集带到了玉林东路社区,在这里的一年多时间,除特殊情况外,市集每个月都会在社区举行一次。“成都生活市集诞生至今已有 6 年了,来到社区是希望遇见更多的人,也让更多的人在市集遇见本地的、新鲜的、健康的食物。”ZEBRA 说:“在市集上,大家可以亲眼看到每一种食物背后都有一位鲜活的农人,认识食物,并知道生产者的存在,借由市集活动,让生态农业议题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传递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向居民们提供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一起吃‘Good Food’,过‘Good Life’。”
如今,坐落在乡村的原野精品民宿一个个地出现,到生态种植地进行各种生态活动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吃健康的食物,呼吸新鲜的空气,回归土地,这些观念渐渐烙印在年轻人的脑海中。成都生活市集正好开启了一扇窗户,带领大家进入生态环保种植的世界。
“在市集接触了生态环保理念、并想要对此深入认识的小伙伴,将会被我们拉入微信群中。我们会开设生态环保类的书籍阅读会,在理论上丰富大家对这方面的认知。同时,我们会定期组织生态农场行,让大家知道食物是怎么来的,如何分辨健康的食物,为何要吃当地的应时应季的食物。”
通过与土地的链接,大家会去重新定义很多词汇,比如垃圾、脏、好看等等,这些观念都是人们在体验过程中才产生的变化,而食物本来的面貌在脑海中会变得渐渐明晰——种植做咖喱的姜黄要 4-6 月才合适;厚皮菜还有彩色的;野生枇杷表面的斑点不好看但非常甜。最终大家会发现,胡萝卜有胡萝卜的味道,花菜有花菜的味道,吃到食物本身的味道是很珍贵的。正如日本美食评论家山本益博所言:与其吃美味的食物,不如吃出食物的美味。
摄影/张小猫
所以这些伙伴,往往会变成成都生活市集的固定消费者,在认可这种理念的同时,会不停地去学习,身体力行地去实践。ZEBRA 回忆,去年 10 月,有一位消费者把自己做的两桶厨余堆肥拿到市集,交给市集中的一个摊主,摊主也回馈给对方自家的蔬菜。摊主说,这两桶厨余做得不错,能闻得到发酵的酸味,会带回农场继续发酵,变厨余为宝。
每个月的一期一会,让居民与摊主形成了良好的朋友关系,“我们的市集摊主之一孙大哥,来自雅安洪雅农场,小麦成熟时,大家经常自发组团去孙大哥那里看麦浪。”
在 ZEBRA 看来,践行纯粹的生态环保生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但她鼓励自己尽己所能去拥有更多的绿色,去创造更多的绿色。“我们可以在办公桌旁放一盆花草绿植,慢慢等它生长;家中不要的衣物可以制作成买菜用的背包;建筑设计者在设计时可以更多考虑与生态的融合,如减少光污染,让鸟儿更适宜栖居等。每一次到成都生活市集的采购,也是人们生态环保生活方式的践行。”
编辑:师丽捷 审编:GJL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