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是衡量城市文明的硬指标,对市民来说,居住地附近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否齐全、环境是否优美、生活是否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的评判,而这一切又都与街道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成果密切相关。
让美好生活近在咫尺
“有地方健身、有广场休闲、能就近送孩子上学,有了‘15分钟生活圈’,以前的憧憬都实现了,生活品质提升了很多。”家住长春市南关区桃源路附近的王艳玲对生活的变化很有感触,说起长春市近年来“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情况,笑容在她的脸上绽放。“我家这里是桃源社区,可以说基本实现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水、电、气、通信等公共服务单位一应俱全。步行5分钟,就可以到达农贸市场和便民早市,新鲜蔬菜水果、肉蛋禽应有尽有;步行6分钟就能到达大型超市,日常用品的需求可以充分得到满足;步行10分钟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健身房,身体健康有保障;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伊通河畔,夏天欣赏河岸风景、垂钓,冬日漫步锻炼、扭秧歌……一个‘生活圈’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让我们不出社区就可以办事、就医、休闲,让我们的幸福生活变得近在咫尺。”
南关区桃源街道桃源社区位于长春市东北部老城区,面积0.21平方公里,居民2931户、5940人,辖区老旧散弃小区多、老弱病残多、外来人口多、贫困户多。为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桃源社区全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使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大夫,我来量个血压,再开盒施慧达。”家住桃源社区的力英兰患高血压已经10多年了,因为需要常年服用施慧达等降压药物,需要经常到大医院开药,一来一回很耽误时间。桃源社区在工作中发现不少居民都有类似就医购药需求,为了方便辖区居民,便于桃源卫生服务中心协作,将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在社区内,设置全科和牙科,并且与医保系统进行联网,这样药品便可享受医保惠民政策,医疗服务价格实惠,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医。像力英兰老人一样需要常年服药的居民只要下楼去一趟卫生服务站,10分钟就能买到药了。
不仅社区医疗服务便捷,在桃源社区,就业、求学、购物、娱乐等都很方便。在桃源春晓小区,有这样一个“邻里中心”。为了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便利服务,桃源社区协调长房物业发展公司桃源春晓物业服务中心,腾出一间近50平方米的房间,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在邻里中心内,书报栏中摆放着当天的报纸及最新的《新长征》《党建》等党建书刊,每天都有不少老人在屋里读书看报。中心还有便民工具箱,内有钳子、活动扳手、万用表、电钻等多种日常工具,以供居民免费借用,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自行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深受居民的欢迎。“这六角扳手尺寸可太全了,家里置物架时间久了有些摇晃,我来借工具维修一下。”居民陈学囤说,虽然家里有一些简单的工具,应付日常的敲敲打打小故障可以,但有些专业工具价格不菲,关键时刻邻里中心的便民工具箱能派上大用途。
“桃源春晓小区是一个回迁型小区,针对居民活动场地少的现状,我们在小区内打造了这个邻里中心。”桃源社区党委书记黄蕾告诉记者,在抓好保洁、维修等传统物业服务的基础上,桃源社区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丰富服务内涵,搭建“春晓小区党支部 居民服务管理协会 小区物业服务中心”的“三位一体”模式。2020年5月至今,社区、小区物业与居民召开多次三方会议,商议邻里中心建设、辖区堆放物清理、“毁绿种菜”专项整治等小区环境治理问题。同时,结合春晓小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小区党支部还精心打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主题党日等多项活动,有效调动了小区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营造了小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打开生活新方式
“这是我们小区新建成的邻里中心,是专门给居民议事、活动的场所,也是我们社区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又一个便民举措。”在长春市宽城区柳影街道新兴路社区车轮名仕小区里,居民周阿姨向记者说道:“以前大家都是去社区议事、活动,这回小区门都不用出就有场地,特别方便。”
记者了解到,在柳影街道的街区“15分钟生活圈”建设项目中,像这样的小区邻里中心还有11处。“我们街道辖区范围比较大,下设的各个社区的辖区面积也不小,虽然交通便利,但居民们到社区参加活动可能需要走得比较远,有的小区居民可能15分钟都走不到目的地。建设小区邻里中心的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方便,把社区活动室下移到小区内,缩短居民生活半径。街道通过整合辖区内闲置房屋资源,按照每个社区重点打造1至2个小区邻里中心的标准,依托小区物业办公室、产权单位提供活动室、共建单位开放阵地等方式,推动第一批次12个高标准小区邻里中心的建设。”据柳影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咏梅介绍,街道在打造“15分钟生活圈”时,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加大了对邻里中心建设的投入,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让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我们美韵星海回迁楼小区的邻里中心就设在新建的凉亭,不仅美化了小区的环境,平日里大家可以在这休闲娱乐,议事时聚在这,离家近,大家觉得很方便,氛围也比较轻松。”榆树北街社区书记马云华告诉记者,在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邻里中心的同时,小区还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健身器材、休闲凉亭等设施焕然一新,进一步完善了小区居住环境和生活服务水平,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柳影街道,还有一批小区邻里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在富丰家园小区内,室内面积300平方米的邻里中心已经完成主体建设,很快就能正式投入使用。据街道工作人员介绍,柳影街道撬动社会共建资源、动员党建联盟单位力量,由共建单位出资100万元捐建。小区党支部书记张秀英说:“知道要在小区建邻里中心之后,居民们都很激动,这个邻里中心面积大,规划合理,不仅给大家留出议事、活动场地,还专门建设一个儿童活动室,现在居民们都盼着邻里中心快点建好。”
“圈”出百姓的幸福半径
“咱老百姓的幸福感体现在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这几年来,最值得一提的就是‘15分钟生活圈’,这是春城老百姓的幸福半径。”今年56岁,家住南关区文庙社区的范海波说。
看看范大哥幸福半径里都有些啥?“在我们这里,居民能充分体验到‘15分钟生活圈’带来的便利。比如说从社区最南边的中环16区1栋步行出发,两分钟可到楼下的武圣广场进行娱乐活动;3分钟走到伊通河岸散步、踏青等;5分钟可到文庙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办理零跑代办及各项社会业务,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如社区开办的古筝、民乐班等公益性的教学,可以满足业余文化需求,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7分钟可到文庙杏坛广场进行运动、健身娱乐,免费参观全国4A级景区文庙博物馆;10分钟可到睿思国际幼儿园、文庙小学、正定居国学等教育机构就学,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满足少年儿童的教育需求;13分钟可到社区医院就医问诊。”范大哥告诉记者,文庙社区地处长春市文脉发祥地,是老长春关帝庙、文庙旧址所在之处,极具历史文化底蕴,文化资源丰富,附近文庙博物馆、文庙小学等文教机构人文荟萃;乾艺茶城、紫鑫药业等重点企业蒸蒸日上;亚泰大街四通八达、每日车水马龙,孔子文化园熙熙攘攘,居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记者从文庙社区了解到,为了提升社区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幸福生活指数,多年来,文庙社区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掘社区地域优势,打造了服务民生的“15分钟生活圈”,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的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便民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因为社区所在地有着极为优秀的文化传承,所以在建设时,便依托于此打造特色社区、文化街区,同时,文庙社区也秉承着“柔性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通过“15分钟生活圈”,“圈”出居民的幸福半径,为居民打造宜居、宜学、宜游的幸福家园。住在文庙社区的居民都表示生活很幸福,一出门就有广场和公园,周边便利的生活配套设施,能够满足老中青三代的日常生活需求。
家住在滨河西五区居民白淑清阿姨说:“早上我步行送孙女去文庙小学上学,回来直接到杏坛广场锻炼,再走上5分钟,就可到辖区的超市买菜,很方便。平时周末还能带着孩子去文庙听听国学大讲堂,学习传统文化,增长见闻。生活丰富多彩。”
打造百姓便捷生活
在吉林街道热电小区,记者看到一张“15分钟生活圈示意图”。示意图以小区为中心,划定了5分钟和15分钟步行范围,分别标注了居民日常“衣、食、住、行”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商业、文化、卫生、教育等居住配套功能。记者按照导视图走了一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早餐店、美甲店、幼儿园、轻轨站等一一找到,政务服务、社会事业服务以及生活配套服务均在“圈”内。“我们老年人不会弄手机地图,有时候找个诊所、药店啥的很不方便,有了这张图,我就能很快找到。”小区居民李大娘高兴地说。
在兴隆社区,“15分钟生活圈示意图”也受到了小区居民的欢迎。荣光街道党建科科长吕林松告诉记者:“‘15分钟生活圈’就是以百姓在自己这个位置,15分钟路程之内周边都有哪些便民服务措施。我们是自己绘制的地图,几乎每个社区门前都有。如果你找不着什么位置了,到社区一看这个图,就能找到。现在只局限于我们这个社区,日后会慢慢改进。”
居民尚德林表示:“这个‘15分钟生活圈’特别方便小区老年人出行,比如不知道去哪坐车,一看这个示意图就清楚了。我曾经在咱们办事处排队等着叫号,碰到一位老太太找不着家了。窗口工作人员问她认不认识字,眼睛花不花,她说认识字,但眼睛花,工作人员就找来便民镜给她戴上,把她领到“15分钟生活圈示意图”前,跟她说您看看,您说您家旁边有个学校,附近还有个幼儿园,按图上指示,应该在岭东路附近……在提示下,老太太终于想起来自家的位置。”
“过去居民的生活配套设施是按照街道、社区等行政范围进行配置,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较多的社区就会存在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吕林松表示,“15分钟生活圈”将不以行政区划,而是以人的活动半径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做到真正“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编辑:周雨婷 审编:GJL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