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宝山这个老旧社区如何在改造中实现“蝶变”

 时间:2020-12-12 23:05:52来源:快资讯

“我们小区今年变化太大了,哪里还看得出来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呀!”泗塘三村是张庙街道典型的老旧小区代表,原先小区道路破损严重,整体环境较差。

但眼下,走进泗塘三村,铺就一新的柏油路、清晰可见的停车线、重新粉刷的外立墙面,张庙街道结合城市微更新,提升老旧小区整体品质,在小区治理改造的同时,激发居民自治的参与度、认可度,最终赢得了居民的满意度。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后

拆违攻坚,让违建“无处藏身”

今年6月,泗塘三村纳入宝山区住宅修缮住房综合改造项目,随着路面“白改黑”、老房子“刷新漆”“平改坡”等工程有序开工,泗塘三村党总支以此为契机,开启了新一轮的社区治理工作,首当其冲的便是违章搭建的拆除。

拆违前

拆违中

拆违后

“外人走进我们小区,看到的可能只是我们老楼重新粉刷,但我们这些居住在这里的人肯定都清楚其实里面还藏了哪些问题,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干脆趁这个机会一下子解决掉。”泗塘三村居委会主任沈中宝表示,但实际的拆违过程从来都比想象得更艰难。

拆违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泗塘三村此次拆违工作的重点集中在6楼,由于小区部分楼栋的设计呈U形结构,故有一部分6楼居民会将楼道的公共空间占为己有,扩大私宅面积,甚至有居民将通道搭建成厨房,出现水表、电表、燃气外移等情况,这不仅让邻里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而一旦发生火灾等意外事故,救援活动也会很难开展。

拆违前

拆违后

抱着“打通生命通道”的想法,居委会自今年5月就开始了部署。先是挨家挨户排摸各个楼道的违建情况,口头告知业主即将开展违建拆除工作的消息,同时又在社区通、小区通告栏、楼栋大门等醒目位置张贴告示,做到线上线下全知晓。但部分违章建筑已存在10年之久甚至更长时间,业主的抵触情绪十分强烈,居委会的思想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能够自觉拆除违建的户数少之又少,因此,居委工作人员只能一次次上门。

拆违前

拆违后

对于拒不配合拆违工作的居民,居委会联合街道平安办、城管、物业等部门,由上级执法部门发放整改通知书,再由各执法部门统一行动。其中有一户违建人家,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从今年5月做到11月,仍然不见起效。等到统一整改时,该户居民先以不在家为由,经居委联系到场开门后又无故离开。由于拆违必须要在违建业主在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这令拆违一度陷入了尴尬的地步,最后,在多个部门的协作下,终于啃下了这块“最硬的骨头”,而这也是最后一户拆违。

拆违前

拆违后

此次泗塘三村拆违共计拆除楼道公共区域铁门178扇、消除安全隐患拆除厨房外移40户、清运建筑垃圾及毛垃圾约15车。“违章建筑牵扯到部分居民的自身利益,拆违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动了他们的蛋糕,因此违章搭建几乎算得上是老旧小区积蓄已久的弊病了。但既然我们决定去做了,那么就要执行到底。”

告别“蜘蛛网”,停车棚也可以变智能

电动自行车在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停放充电、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电动自行车火灾频发。一些居民为了充电从家中私拉电线,既有碍居民进出又存在安全隐患。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在此次修缮改造过程中,泗塘三村党总支还对小区停车棚进行了一番改造。小区停车棚最早是作为门面房使用,出于小区电动车保有量不断上升的考量,经两委班子会议决定将这5间门面房内部打通,2016年正式改为小区的公共停车棚。

改造前

改造后

此前,停车棚由社区环卫工代为看管。今年,有业主提出了停车棚可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建议,这样就不用安排值守人员,这引起了居委会的重视,以小区大改为契机,在平安办的牵头下,居委联合业委会、物业公司、资产办等召开会议,商议公共停车棚究竟该如何升级。

改造前

改造后

如今,停车棚一改往日破败不堪的模样,外墙重新粉刷,门口还安装了遮雨棚,内部电动车鳞次栉比地整齐排列。不仅如此,改造后的停车棚还增加了约70余个停车位,入口处还安装了人脸识别设备,居民站在大门口,不消10秒钟的时间,车棚的电动闸门就能自动打开,可供其停车与充电。而这也受到了居民的一致欢迎,“能停在车棚么最好了,毕竟谁喜欢天天搬个电瓶跑上跑下,拉根电线么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

今年以来,上海已发生电动车火灾事故381起,为此,消防部门专门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安全专项行动。“虽然说停车棚不能百分之百解决居民的停放难问题,但目前看来,‘飞线充电’现象至少要比以前缓解很多。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在楼道门口再安装几个简易充电桩,让居民享受到这个便利。”

改造前

改造中

改造后

小小的社区承载着大大的生活。从小区外观的总体整修再到内部的拆违、停车棚的升级改造,泗塘三村的面貌焕然一新,“通过这次改造,我们解决了一些难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停车位紧张,居民朋友的肯定让我们有动力继续把社区这个大家园建设得更好。”

编辑:周雨婷 审编:GJL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