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在上海街头,游客经过停放在路边的一排共享自行车。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3日,国内首个共享自行车团体标准在上海完成编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标在押金管理、预付金退款等备受公众关注的问题上,均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共享自行车市场能否由此告别“野蛮生长”、进入规范发展?
国内首个团体标准完成编制
23日,国内首个共享自行车团体标准完成编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标准由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和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牵头,参与起草的单位包括多家知名的自行车生产企业、运营企业、检验检测机构等,备受资本追捧的共享单车市场也由此迎来了一场新的变局。
上海市质监局标准化处副处长孟凯介绍,作为国内首个依托区域协作制订的团体标准,产品标准《共享自行车第1部分:自行车》(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共享单车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在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还参考日本、欧盟等地的先进标准,根据共享单车的特点增加了车辆维修要求、报废时限等,实现产品质量全过程管理。
《共享自行车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则包括了居民关心的投诉处理、设施设备维护要求和使用者伤害赔偿等内容。如客服通讯应保证24小时开通,对用户反馈的信息、投诉能在48小时内有处理结果,已经投入运营的共享自行车每个车型每年要进行存量车复检,投入运营的故障车辆应在48小时内拖离故障现场,运营单位应制定对用户在接受共享自行车服务过程中造成的人身伤害和第三者伤害的赔偿条件。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陈晓军说,市场主体自我制定、自主承诺执行的团体标准上线后,企业未来就需要按照标准执行,标准将有助于强化市场主体自律,促进新生行业的规范发展。
共享自行车“野蛮生长”还能继续吗?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说,特大城市的共享单车市场从去年以来爆发式增长,投诉量也随之飙升,今年截至3月6日已接到投诉463起。
其中,“充值容易退费难”“乱停车”等问题均是居民争议的焦点问题。随着新团体标准的上线,新事物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将有怎样的新解法?
——押金、预付金怎么管?“充值容易退费难”是备受消费者质疑的焦点问题。《共享自行车服务规范》中明确,共享自行车运营单位需在互联网平台向用户公示预付金和押金的收取数额及退回金额的计算方法和流程,押金和预付金退回的时效应不超过7天,押金应委托有资质的金融机构监管。此外,在终止服务前,应主动提前通知用户,并对押金及储蓄金的退还方式进行说明。
——“乱停车”怎么解?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体察发现,乱停车问题是一大焦点矛盾,37%的车辆是在有明确标识公共停车区域之外找到的。
团体标准明确规定,“共享自行车运营单位应按照投入车辆总数以不低于5‰的比例配备车辆维护人员、维修人员和调运人员。”
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建荣说,人力配备充足,可以及时拖离和维修故障车辆、把被停入居民小区和地下车库等地的“迷失”车辆搬运到白线内、在地铁口等热点区域白线内共享单车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及时调配部分车辆去往其他区域。这样,共享单车“乱停车”对居民的困扰将有所减少。
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总工程师徐道行说,上海多部门目前正在推进停车位“电子地图”建设,未来哪些地方可以停车、哪些地方不能停车都能在地图上明确标记出来。
团体标准上线后,企业如何度过“阵痛期”?
记者查阅了新上线的团体标准,与一些共享单车平台现时执行的政策和投入市场的共享单车产品对比发现,参与到了团体标准编制中的“巨头”们,要符合新标准,还需要克服不少“娘胎里的毛病”。
在《共享自行车第1部分:自行车》(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共享自行车“应装有机械、电子通信和互联网功能的防盗锁”“应配备车载卫星定位装置”。共享自行车“巨头”之一的ofo,投入市场的大量自行车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机械锁,也没有配备车载卫星定位装置。
ofo方面回应表示,已经在多地开始将机械锁更换为新版的智能锁,该智能锁可以在使用期间记录轨迹。对于有关车载GPS的规定,企业目前有一定的保留。“考虑到现有卫星定位装置的精度水平,对解决‘乱停车’和偷车问题都不能说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对另一“巨头”摩拜单车来说,挑战则来自“共享自行车一般连续使用三年即强制报废”“报废车辆不允许进行拼装、修理后再投入市场”的规定。此前摩拜的创始人曾在公开场合提及摩拜初代单车的设计目标是4年内免维修,其中轮胎的使用寿命几乎达到8年。
“共享自行车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居民自用的自行车,每车每年平均行驶距离是自用自行车的十倍、甚至数十倍,为了保证居民的骑行安全必须对共享自行车的使用年限作出规定。”郭建荣说。
一家为有桩共享自行车运营企业的人士告诉记者,国内城市对有桩自行车的报废期限的规定集中在三年到四年,考虑到没有固定停车位的共享自行车在使用中的随意性增加,三年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期限。
编辑:徐建华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