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者最怕什么?金阊新城金色里程社区志愿者王毅的体会是:一敲门话还没说完,就吃了闭门“羹。”王毅有点想不通,明明是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却为何会受到这种“不公”待遇?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像王毅这样在提供志愿服务时吃闭门羹的经历并非个例。
贫困家庭阿姨为何不愿开门
家住在双塔街道钟楼社区百狮子桥附近的郭老伯今年81岁,平时和老伴一起生活,身体还算硬朗。郭老伯家的经济条件不错,但是生活非常节俭,平时还喜欢到外面捡一些废旧物品在家里屯着。对此,周围邻居颇有意见。
为了调解郭老伯与邻居的纠纷,社区志愿人员上门进行协调,可是郭老伯就是不愿意开门。隔着门,郭老伯一再强调,自己捡废品是为了帮助其他有困难的人,是邻居误会了他。面对郭老伯的激动情绪,志愿人员没有急躁,表示理解他的行为,并表扬了他帮助他人的初衷。一番春风化雨后,郭老伯终于打开门,让志愿者走进家门……经过几次协调,郭老伯终于表示将及时处理废旧物品,不影响邻里关系。
今年65岁的唐阿姨住在钟楼社区忠信桥附近,一家三代人共同生活,是社区重点关心帮助的对象。去年,在社区开展“三社联动”的过程中,社会组织“众合社工”的志愿者登门希望了解她家的生活情况,并想为她的小孙女提供帮助。面对一腔热情的志愿者,唐阿姨说什么也不愿意开门。志愿者无奈之下找到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出面沟通,唐阿姨才开门接纳了他们,说明了自己家庭的困难,希望得到帮助。最终,志愿者为唐阿姨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帮扶,唐阿姨也从内心认可了志愿者的行为。
唐阿姨事后告诉社区工作人员说,家里条件不好,确实需要帮助。但她并不认识那些志愿者,也不理解他们的真正目的,怕被坏人利用。社区工作人员都是熟人,因此可以信任。
志愿者如何避免被误会成骗子
38岁的王毅是金阊新城金色里程社区的志愿者,他说起以前去居民家登记住户资料时吃的“闭门羹”,依然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他甚至被一些居民当成了骗子和危险分子。
金色里程社区以前只有拆迁安置的藕巷新村,去年他们又接管了新建小区金色里程,社区需要上门登记收集住户资料。在志愿者上门之前,社区已经经过多方面的宣传,如请物业帮助告知居民、贴社区公告在各个楼道门口。但即便这样,不少志愿者还是吃到了“闭门羹”。
王毅回忆道,当时他和其他社区志愿者一起,挨家挨户上门登记收集住户资料。来到张女士家时,王毅先表明了身份,并说明了上门的目的,但张女士坚决不开门。她还打电话给物业的巡逻人员说有骗子和危险分子。物业的工作人员立马也上门解释,但因为不是熟悉的管家,张女士依然拒不开门。直到第二天,社区工作人员协同熟悉的物业管家上门,经过多方解释,张女士才安心,但是依然没有填写入户登记资料。
社区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工作人员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在居民比较熟悉和相信的小区物业那里,设置了一个登记台和社区工作内容明细单,让那些不愿意工作人员上门的居民可以到登记台登记。同时还建立居民与社区工作交流的网络平台QQ群以及微信群。在社区热心居民、小区物业的帮助下,最终完成了整个小区的基本资料收集。
王毅告诉记者,吃到闭门羹刚开始时觉得挺委屈,后来明白,其实有些居民并不是故意跟他们过不去,他们不在乎谁提供服务,更注重服务的方便性。想通了这点,王毅心里终于释然。
志愿服务内容与被服务对象需求脱节
除了一般的社区志愿服务会吃闭门羹以外,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刚过去的3月学雷锋活动中,记者了解到,有些社区一些养老福利机构婉拒了一些志愿者提供的上门服务。
“我们这里的窗户,最近两个星期已经被擦了五六次。”一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开玩笑地说,重复的服务内容,给老人带去的不是方便和快乐,而是不必要的麻烦和打扰,这让他们哭笑不得。“有些老人明明刚理发,还有不少人表示可以提供免费理发服务,头发来不及长了。如果有基本护理知识的专业人才能来提供服务,我们倒是非常欢迎的,这个正是我们欠缺的。”
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志愿者服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有时就像走过场。他举例说:“一到寒暑假,社区里就会来好几拨志愿者,都说要来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帮忙打扫卫生、整理书刊杂志、陪孤寡老人聊聊天等。这样的志愿服务,我们只好拒绝。社区并不是不需要志愿服务,而是这些志愿者没法提供社区所需的服务。相反大多数时候,为了满足他们
完成社会实践的需要,我们倒反过来要配合他们了。”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在很多社区,一些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特别受欢迎的。例如居民家有很多小家电需要维修,但找人修很不方便,而且怕被宰,所以每次志愿服务活动,这类符合居民实际需求的服务是最受欢迎的。
姑苏区蝴蝶妈妈社工服务社成立于2014年6月30日,服务对象以儿童青少年为主。创办人吴静文因发起公益组织“蝴蝶妈妈读书会”而被称为“一妈”,因始终热心公益,先后获得2013年度苏州女性公益之星、2013年姑苏区优秀志愿服务品牌、2014年江苏省十佳全民阅读推广者、2014年姑苏区优秀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称号等。像这种有特色的志愿活动,也容易受到居民的欢迎。
另一方面,有些具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志愿者个人和团体,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找不到服务对象,在志愿者和被服务对象之间存在某种脱节。
志愿者本身也需要培训
像王毅一样,不少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时面临一些困惑,甚至会承受相当的心理压力。针对这种情况,有一些志愿者组织和团体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开始针对志愿者本身提供一些培训项目。一名社区志愿者在听了一堂志愿者心理抗压讲座后,突然觉得压在自己心头的“石头”轻松了很多,原来他的遭遇并非个例。
如何提高志愿者的工作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能够更专业地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这是一个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的问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郎巷社区志愿者张玮认为,造成目前这种状况跟志愿者的构成情况有关系。目前社区的志愿者绝大多数是退休老人,他们的观念和现在的社会环境有差距。有些人因为身体状况、家庭阻力等因素而有些力不从心,他们在总体上缺乏专业技能和抗压能力。应对办法就是要对志愿者本身进行培训,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记者了解到,苏州目前已经有多个社区多家志愿者机构都开始了针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方面的工作。
编辑:徐建华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