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成科路10号院的居民叶桂英发现,社区门口的那块牌子变了。“原来这里叫成科路社区,现在变成了新的跳伞塔社区。不管咋个变,我最关心的是环境能不能整好点,社区的服务如何?”
从今年2月起,成都市武侯区开始启动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原有的87个社区调整为71个,减幅为18.4%。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这却不是一场简单的“减法”——“社区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撤并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关键在于有利发展、便于治理。”正是在一场“减”与“加”的辩证关系中,减去了“行政管理成本”,增加了“政府效能与公共服务水平”,居民“自己做主”的民主自治意识也被完全激发出来。
社区改名 “双楠”是块金字招牌
2000年,从外地转业回成都的赵洪发四处看房子,最终他选择了双楠街138号的安居花园小区。在他看来,小区的绿化环境、卫生水平以及周边配套在全市已相对领先。
几年后,双楠小区的名气越来越大。赵洪发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当被问及住在哪里时,他经常都会自豪地对外地朋友说,“我住在成都,对,就住在双楠!”
“刚开始我很奇怪,他们听说我住在双楠,第一反应就是,‘我知道,那是成都的富人区!’后来,我自己也认真想过,双楠真正让人羡慕的是这一片区高度发达的文化、商业和餐厅业。”
在双楠,赵洪发一住就是20年。虽然现在成都也有了不少社区商业繁华的小区,但在赵洪发心中,双楠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出门,衣食住行很方便。双楠是一个很宜居的地方,所以未来这一片区还要发展,我认为应该好好利用打了20多年的金字招牌,聚集更多的人流、文化和资源。”
吴晓玉今年70岁,是一位在双楠土生土长的居民,从最早的双楠村到后来有了双楠街道,再到现在的社区,吴晓玉说她有抹不去的“双楠情结”。“原来这一片都是农田,我记得原来去华西医院看病,要走四五十分钟。现在公交车一条路直达,最多20分钟。生活在这里,各种菜市场、超市、饭店一应俱全,非常方便。” 吴晓玉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双楠村改制,曾叫过双楠社区。但后来成立了双楠街道,为了避免重名,社区就只好另外改名。“现在没有了双楠街道,我们希望能在社区上保留双楠两个字,更符合这里的地理环境和老百姓的生活习惯。”
4月,社区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将社区改革方案公告给居民;5月,收集居民意见,社区形成决议报街道;6月,公布社区改革调整方案并公告……赵洪发、吴晓玉等居民的提议最终被采纳。6月10日,双楠社区正式揭牌,居民们纷纷表示:熟悉的双楠终于又回来了!
“社区的事情要相信居民,组织居民参与,商量确定相关规定,大家共同遵守、共同建设。”在双楠社区居委会陈秀云看来,社区管理不是哪一个层面的事,充分激发居民自治的意识,才是社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社区变大了 服务必须要跟上
“新社区在哪个位置?离我家有多远?环境如何?服务如何?”说到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居民的诉求不一,但如何科学、有序地梳理好这些需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玉林街道专门聘请了第三方调查公司,走家串户,将居民的实际需求落实在了一张调查问卷、十五个具体问题上,一目了然。
“你是否知道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拟实施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就这次社区体制机制改革,您和周边的群众有无议论过?”“体制机制改革公开征求意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论证方式是否可行?”陈善杰是调查公司的一名员工,在深入玉林街道10余个社区,收集了千余名调查问卷后,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大爷,“大爷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最后他还语重心长地说,‘社区整得好不好,关键看服务。只要服务跟上了,我觉得,其实大点小点,远点近点都不是问题。’”
近半年,从社区更名到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跳伞塔社区居民李燕说,她最满意的是社区把居民的意见真当了回事。“新社区290平方米如何分区,空间设置是否科学,能不能满足开放功能区社区的需求?这些问题在居民议事会上反复被提及。说实话,社区变大,人口更多,也意味着大家的需求更多。如果能在改造前就把这些设计都考虑好,后面出现意见不统一的几率也就少一些。” 让李燕最高兴的是,她向社区提出保留“跳伞塔历史记忆”的建议最后也变成了现实,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拐角,专门有一处可以停下来休息的休闲椅,背景墙上有六七十年前的高塔、跳伞包,还有那个年代的搪瓷杯、水瓶等,“城市变化了,但历史记忆、文化符号不会马上消失。在成都,跳伞塔片区一直都是高科技的代名词。”李燕说道。
目前,跳伞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部打造已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两个月后将正式与居民见面。社区共设有7大功能区域——名人馆、充电馆、亲子馆、事务馆、科普馆以及社地校企和社会组织工作站。
社区变小 出门办事更方便
晋阳街道晋阳社区是武侯区人口户数最多的社区之一,共有35个小区,13786户,总人口超过4万人。区域大、人口多、背街小巷多,也给居民到社区办事带来了不少麻烦。
对此,家住红运花园北苑的宋大姐深有感触,特别是疫情期间实行小区封闭管理后,她到社区一趟更麻烦,“原来到社区只需要5分钟。现在不能从小区内穿过,我至少要绕两三公里,多花二十多分钟。” 家附近不远处就有晋阳街道的吉福社区,但改革前,宋大姐只能望而却步。
深感不便的还不止宋大姐。王馨是晋阳社区两委成员,专门负责社区的残疾人工作,“真正让我感觉精力不够的还不是户数多,而是社区的很多服务无法真正下沉下去。”王馨说,社区现在一共有残疾人246人,残疾人总数是其他社区的两倍之多。“举个例吧,比如国家会出台新政策,帮扶残疾人就业、生活。本来我应该挨家挨户上门去,但现在因为社区人手有限,有必须及时宣传到位的,我就只能通过电话。在电话里,有时你明显感觉那端还有很多话想对你倾诉,但因为时间原因,我可能就会打断他们。挂断电话,自己心里挺内疚的,无法精确掌握每一位残疾人的需求,就谈不上后续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哎!”
改革前,全区实有27个管理人口1万人以下的社区,而像晋阳社区这样的,实有管理人口则超过4万人,且部分社区存在着管辖区域相互交叉现象,社区规模结构不均衡、服务能力不匹配、治理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今,社区体制机制改革让晋阳社区变小了:小区减少了7个,总人数减少了8千8百人,不光宋大姐的问题迎刃而解,社区工作人员的压力也小了很多,人员分配更加合理。
据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社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均衡了各社区人口规模、内外环境、管辖范围,社区空间布局明显得到优化,社区边界更加清晰明了,社区服务更加平等高效,为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有效保障。
编辑:周雨婷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