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区回归“居民自治”本位

 时间:2019-10-29 22:36:36来源:新华网

九月垦区大地,棉花白了,玉米黄了,稻米熟了,田野到处飘荡着丰收的欢歌。随着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社区是实现群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好社区对于深化团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区改革中,六师五家渠市着力推进团场城镇和五家渠市社区建设,在实行政社分开中淡化行政色彩,让社区回归“居民自治”本位。

政社分开 实现居民自治

9月3日,共青团农场青城社区的活动室里热闹非凡。伴随着一曲欢快的《好日子》,居民们高兴地跳起舞来。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我们社区的活动越来越丰富,我们要用自己的歌舞展现幸福的生活。”共青团农场青城社区居民方秀琴说。

社区本来是居民自治的组织,而在改革前,团场政社不分,社区管委会的组成人员全部由上级任命,行政主导和行政依赖思想严重。

根据社区改革实施方案,六师五家渠市对团场社区辖区进行了重新布局规划,完成了66个社区的布局规划工作,成立社区党组织,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

芳草湖农场二十一连党支部书记杜占西说:“以前本来应该由居民自己解决的事,或应该由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一揽子由连队管理人员负责。打破‘连社合一’体制后,实现‘连社分离’,社区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民主自治,减轻了连队‘两委’的负担。”

改革中,六师五家渠市按照“政社分开”的要求,健全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工作站,理顺了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工作职责由过去的216项,减少到目前的53项,在改革中进一步推进了居民自治。

共青团农场青城社区主任赵丽珍说:“改革,让我们社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社区工作人员都是按月领工资,如今实行‘基础报酬+绩效报酬’的报酬制度,基础报酬参照上年度团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标准执行,绩效报酬根据年度综合考核情况确定。社区事务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相关社区公共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管理有序 增强服务能力

“以前我们办事得连队社区两边跑,现在在社区一次就可以办完,社区改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方秀琴说。

改革之后,六师五家渠市各团场社区“两委”的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社区居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成为社区“两委”成员开展工作的标准。这就要求社区“两委”成员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从过去的行政命令、大包大揽转变为以民主的方式、法治的思维引导和服务居民,让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的民主管理中来。

为了解辖区居民生活情况,芳草湖农场芳新西街社区“两委”成员经常入户走访。“两委”成员钱黎在走访中,发现辖区街面的出租房里住着一位孤独的老人。经过了解得知老人叫顾旭,今年82岁,是农场的一位退休教师,老伴去世多年,子女都在外地工作。

“顾老师,以后我们来陪你聊天解闷!”钱黎说。事后,只要一有空,钱黎就和同事来到顾旭的家里,陪老人聊天,还经常邀请老人去社区参加活动。

目前,芳新西街社区有8户空巢等特殊家庭,社区“两委”成员按照包片包户的办法,将帮扶责任落实到每名“两委”成员身上。

社区“两委”成员推荐和选举由过去的“团场领导说了算”到现在“居民说了算”,社区家长里短的事情有人问了,鸡毛蒜皮的事情有人管了,一桩桩、一件件的暖心事,如春天的暖阳,温暖着社区居民的心,居民“社区是我家”的意识有了显著增强。

合力共建 提升居民满意度

以前,一○二团幸福路小区有垃圾箱,可总是有人乱扔垃圾。社区改革后,该社区分管卫生的“两委”成员陈晓牵头,和十几位热心环保的居民成立了自治小组。他们从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入手,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宣传环保知识,监督居民们定点投放垃圾,引导居民自觉把垃圾放到指定地点。

“我们自治小组里的成员都是小区里的普通居民,对于维护小区公共卫生、保护公共环境这件事,大家特别热心,宣传监督的效果特别好。社区是我们大家的,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去,才能共建幸福小区。”陈晓说。

2018年8月9日至10日,共青团农场青城社区经过民主推荐、投票等,产生了首届25位社区业主委员,成立社区业主委员会,完善了民主自治的制度。

杨福辉是共青团农场的一名退休老干部,他退休后关心农场的发展,经常热心帮助居民解决问题,谁家的水管堵了,谁家的电路坏了,他都去帮忙,赢得好口碑。在选举中,他以最高票当选为业主委员会主任。

“既然居民选我,就是对我的信任,我就要带领社区业主委员会做好服务,使我们的社区更加美丽,让社区居民满意。”杨福辉说。

在社区改革中,六师五家渠市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促进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发挥每个居民的个人能力和特长,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编辑:陈兵 审编:hm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