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社区”一年大变样,实力见证什么叫“北京速度”!

 时间:2019-08-16 08:41:24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往年一到入托季,年轻人总是携家带口告别天通苑。今年,清华附小幼儿园开到了社区里,不但没人搬家,反而还有好几位老邻居回来了。”溪城珑原社区的李克芹说。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大型居住社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居住人口集中,交通拥堵、职住失衡、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已到了非下决心解决不可的地步。

破解大型社区治理难题,市委市政府将“回天”地区作为样本。2018年8月16日,《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出台,聚焦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投资200亿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努力打造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

摄:王海欣

短短一年内,涉及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园林绿化、社会管理八大领域共108个项目落地。“回天”发生了巨大变化:3条道路打通,6个公园开工,2个公立学校、2个幼儿园开学……各级各部门合力把脉开方,问诊超大社区“城市病”,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紧盯不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按住葫芦抠籽,在“回天”书写着打造和谐宜居之都的生动实践。

聚力攻坚三大工程

乘地铁5号线,北行至五环外,窗外掠过的是整齐划一的大片居民区,南北绵延超过3公里。

它是“亚洲最大社区”天通苑,共有16个分区、645栋楼,面积之大、人口之多,俨然一个小城。再往西走5公里,是与之齐名的另一个大型社区回龙观,二者并称“回天”,常住人口约84万。

时间倒推20年,回龙观、天通苑还是大片的农田和荒草。

1998年,房改大幕拉开。次年,回龙观、天通苑成为本市批准建设的首批经济适用房所在地,一栋栋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城郊建设集中大型居住区,能够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同时分流城区人口。从这个角度来讲,‘回天’曾发挥过不小的历史作用。”一位规划界专家表示。

时光流转,“回天”的短板却愈加明显:在如此庞大的社区里,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由此导致了交通拥堵、职住失衡、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

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2017年起,市委书记蔡奇多次赴“回天”明察暗访,深入调研,要求各级各部门集成力量,实施公共服务、交通治理、市政基础设施三大攻坚工程,尽力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城市有机修补更新,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018年8月16日,《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方案中列出了17项具体任务、97个具体项目,涉及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道路交通等,致力打造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

一场大型社区的治理攻坚战,在灼灼夏日里正式拉开帷幕。

32个市级部门扎到底

清晨8时,“回天”地区的首轮道路保洁任务接近尾声。不论是主干道还是小街巷,甚至连路边的护栏、植草沟都显得干净清爽。“每平方米的尘土只有3.1克。”用毛刷收集地面浮尘,再倒入检测仪称重,工作人员得出了检测结果。

以克论净,是“回天”道路的保洁新标准。严苛如此,是因为从今年起,拿扫帚的人换成了北京环卫集团。

“以前,‘回天’的道路保洁标准低,而且是由属地街镇、区城管委等多部门负责。”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扫帚”虽多,但却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了卫生死角和管理盲区。眼下,路面、绿化带、交通护栏、雨水井的清扫保洁都由市环卫集团接手,仅在最初半个月,就清理出40万吨积存的垃圾。

眼下正是汛期。去年,市排水集团就成立专项突击队进驻回天,这让天通苑南街道的城建部负责人颇有鸟枪换炮的感觉。“这些年,雨水管线一堵塞,我们就用笨办法清掏。”这位负责人说,如今,排水集团的专业设备让他眼界大开:抢险机器人可迅速探查堵塞点,大型“龙吸水”每小时可排水3000吨。

2018年11月21日,在回龙观同成街,市排水集团的工作人员使用管道“潜望镜”对污水管道内的情况进行摸排。摄影:饶强/北晚新视觉供图

龙吸水大型城市疏水车资料图 摄影:刘平/北晚新视觉供图

城市治理的重点在哪里,治理力量就应该流向哪里。不仅是环卫集团和排水集团,去年8月,市区共同组建了六个工作专班,重点推进协调回天地区各项重点工程。市发改委、市交通委、市教委、市卫计委等32个委办局下沉,立足本职、迅速行动,从制约该地区的瓶颈问题入手,一竿子插到底,解决居民身边事。

今年,回天专班又将12345接诉即办纳入工作内容,全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9个月架起自行车高速

回天地区大城市病凸显,交通乱、秩序乱、环境乱尤其突出。问题千头万绪,抓住痛点、对症下药尤为重要。

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之前,市、区发改委就联合搭建了“回天有数”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把基础情况、居民诉求摸清了,其中就包括一团乱麻般的交通状况。

“回天面积大、人口多,必然导致居民的出行诉求多样,交通问题千头万绪。”昌平区发改委主任宁澈说,此前多年,昌平区已数不清多少次改造地区交通,但成效有限,“主要原因就是抓不准居民诉求,难以对症下药。”

调查显示,八成回天居民在上地、中关村、望京、CBD等地工作,职住失衡导致交通潮汐现象极为严重。其中,去往上地的回天居民中,约一半居住在回龙观。

从上地到回龙观,6公里的路途并不长,却难住了不少人:坐地铁只需两站地,可上车人挤人,下车还得两头跑;开私家车常常要堵上一小时;选择绿色出行,京藏高速则成了横亘中间的障碍。

有了扎实的数据支撑和调查摸底,一个大胆的设想诞生了:修建一条自行车专用高速路。

“我们通过建模,发现自行车高速路建成后,回天居民骑行15分钟的可达范围向西南大大扩展,半小时就能抵达上地、中关村。”回天有数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8年9月开工,短短9个月之后的今年5月,全市首条自行车高速路在回龙观-上地开通。它采用高架全封闭模式,跨越京藏高速、下穿京包线铁路,时速15公里,还配有潮汐车道。开通一个月,就有25万人次实现“空中骑行”。

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从昌平回龙观到海淀上地软件园,只需骑行20多分钟,缓解两地间的交通拥堵状况。

交通乱象逐步梳理,昌平区还启动了“回天利剑”“百日攻坚”专项行动,针对黑车扰序、游商摊贩、占道经营等秩序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清理黑车、黑摩的1978辆,处理违法停车2万余起,规范经营行为2716起,劝离无照商贩1439起,清理小广告2811处。今年二季度的调查显示,“回天地区”群众安全感达到95.9%,环比上升3.6个百分点,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

多区合力打通断头路

去年,“断头”将近十年的陈营东桥终于开通了。

展开一张天通苑的地形图,便不难看出陈营东桥的重要性。它是清河上的一座跨河桥,北连昌平,南接朝阳,天通苑居民经此桥驶入陈家营东路、安立路,只需15分钟便可抵达北五环路。

“早在2009年,陈营东桥就完成了建设。但桥体两侧被广告牌、公园违规占据,无法建设引桥。”昌平区相关负责人说。溪城家园、佳运园小区、陈营和谐家园等周边五六万名居民,不得不绕行东侧的立水桥,导致拥堵十分严重,有时40分钟都进不了城区。

单靠昌平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地块腾退和引桥建设。一桥之隔的朝阳区,也加入了回天行动,两区多次协调,合力攻坚完成了拆违和路桥建设、道路铺装。

回天地区虽地处昌平区,但其向外辐射的路网却大量涉及朝阳、海淀等区。回天三年计划启动后,各区群策群力、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着一批项目的快速推进。

比陈营东桥更棘手的,是回天地区重要的南北交通动脉林萃路。这条路原本规划2008年完工,但修到位于海淀区的五星青岛啤酒厂门口便戛然而止,这一拖就是十多年。

去年底,海淀区政府、市国资委与青岛市国资委、青岛啤酒集团、五星啤酒厂进行了多轮沟通协商,终于就“厂区整体收储、先行修路”达成共识。今年春天,厂区正式启动拆除,预计林萃路断点将在明年打通,为回天居民再添一条进城主干道。

在林翠路施工工地,工人们使用重型设备吊装钢筋笼

截至目前,北郊农场桥改造、自行车专用路、回龙观和霍营地铁站环境整治等一批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北清路、安立路、林萃路等一批项目已全面推进;“回天地区”已施划路侧车位3071个,三处大型地下停车场即将开建;两条公交示范走廊建设方案初步确定……“回天地区”交通专项治理正在全面推开。

普惠园学位一年增3810个

一年来,回天行动啃下不少“硬骨头”,67个民生项目顺利开工,其中35个项目已全部完成。补齐民生短板,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今天上午,北京市发改委召开发布会,介绍了计划发布一年来,“回天”地区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教育方面,建成12所普惠制幼儿园,共提供3810个学位,每月保教费用由最高6200元降至最低600元,切实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引入人大附中(27班中小学)、清华附小(24班小学)两所优质教育资源,9月份招生后增加2040个学位。

医疗方面,建成瑞旗家园和天北街道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清华长庚妇儿中心项目等3个项目加快推进,将为回天地区新增1200张床位。

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效果图

文体方面,新建的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北部设施和景观即将开放;天通中苑体育馆、天通苑地区综合文化中心、天南街道文化体育活动中心3个文体项目今年计划投用,可增加5.3万平文体活动场所。

养老方面,已完成5所配套养老院(托老所)和1所残疾人托养所,可提供床位374张,增加福利设施用地1.4万平方米。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回天地区正成为大型社区的治理典范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京平:超大城市治理进程的生动缩影

一月一个样,一年大变样。“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已满周年,“回天”地区的“大城市病”症状初步缓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观。特别是随着市级委办局的上门“报到”,一批当地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关切得到了更迅速有力的回应。这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不仅反映了北京城市治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工作作风,更为我们进一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奠定了基础。

作为北京最大社区,“回天”的起伏与城市发展同频。1998年,本市启动大型保障房建设,以回龙观、天通苑为代表的首批经适房项目应运而生,为满足相应人群住房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余年间,北京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回天”地区人口快速聚集,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职住失衡、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问题日益凸显。一定意义上,“回天”之困正是大型居住区的普遍状态,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阶段性问题。随着城市精细化治理走向深入,“回天”地区的治理水平,不仅关乎80万当地居民的获得感,更在城市功能修补更新和大型社区民生改善上承担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龙泽苑社区居民在北京地铁龙泽站天桥上参加“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活动,清理天桥栏杆上的小广告。

华龙苑南里社区美化小区公园环境

目前,“回天行动”首战告捷,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积极变化,夯实了人们的信心,印证了治理思路的正确。接下来,还是要瞄准制约当地居民获得感的短板,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治理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让政府部门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可以想见,治理越深入,就越面临种种挑战,多数问题的解决都没有现成答案。但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永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的火热初心,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一个个项目紧盯不放,一个个环节按住葫芦抠籽,我们必将积小胜为大胜,由局部到全部,不断释放出推动“回天”涅槃的巨大能量。以更大视野来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落实工作一竿子插到底,看准了的事一抓到底,也正是北京城市治理进程的生动缩影。

编辑:陈兵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