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栋反映楼里有居民堆积杂物,很生气,已找对方沟通,答应尽快清理。”
“物业修剪树木把一棵居民种的香椿树剪了几个大杈,还把她家里雨棚捅了两个洞,老太太不干了,在物业院里不走。我和李莹劝了半天,协调物业答应尽快给她家修复。”
“12楼反映,街道刚把绿地种上花又有人私占绿地停车,已向他们解释下一步物业准备装栏杆禁止停车,居民表示理解。”
……
翻开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苹二小区的“社区民情日志”,各种大事小情扑面而来。社区16名工作人员,除去社区书记,大家分成7组包楼包片,每人每周至少入户走访5户居民。
作为“自由人”,李莹开启了“救火队长”的模式,哪有需要奔哪去。
苹二小区一共16栋塔楼,都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居民多是以前首钢的老职工。每天上班,李莹先绕着小区转两圈。“又遛呢?”一位买菜回来的大姐拖着菜车跟李莹打招呼,“嗯,转转!都挺好的吧?”“挺好的,上次您找完,他们就把楼道东西腾了!”俩人聊的是老楼清理堆积物的事。
旧家具、自行车、早年自己焊的铁架子、腌咸菜的大缸……为了这些“老物件”,总有人跟社区检查“打游击”,看见清理楼道的通知就把东西搬进去,等检查完再搬出来。每次民情入户走访,总少不了有人提这个意见。
为此,李莹没少往楼里跑。居民被一一说动,同意自行处理掉这些堆积杂物。出来进去豁亮了,大伙儿心里都痛快。
这还不是李莹处理的最麻烦的事儿。她的“社区民情日志”里还记录了前段时间的一次协调会。
那是一位独居在家的老人。老人时常犯糊涂,忘关水龙头、烧干水壶、下水道堵塞等问题常发生。街坊邻居都不放心,希望老人子女能想办法,以防发生意外。为此,李莹和同事们先后跑过多次,最终决定把邻居、片警、律师、家人等都叫到一起开协调会解决问题。老人子女担心找不到养老院,社区张罗着帮忙联系了几家让他们选。在大家努力下,老人终于住进了养老院,生活有人照料,子女也减轻了不少负担。再见着李莹,家属一改以前不配合的态度,对社区工作者大为感谢。
今年以来,李莹和同事们已在社区走访1000余户居民,解决各种问题约120件,光是“社区民情日志”就记了满满几大本。
能有这么多时间入户走访,搁以前李莹可不敢想。这是社区减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记者从石景山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了解到,该区在2016年就制定了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转嫁给社区的事项逐条进行清理;梳理取消大量面向社区的达标、检查评比和示范创建活动项目;精简和压缩各类报表,严格规范社区印章管理,只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规定需社区提供证明,属于社区职责范围,且社区能够如实掌握情况的事项,可盖章证明。此外,还聘请第三方机构,以电话访问、现场抽查、民意测评等方式对社区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服务态度、在岗情况等进行考核。
减负与增效并重。社区减负使得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抓服务、抓自治、抓共治,社区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如鲁谷街道在社区推出了“进百家、访千户、知民情、解民忧”主题活动,已累计入户2.2万余户,通过入户解决了地锁清理、环境治理等问题;苹果园街道深化“社区民情日志”制度,每名社区工作者每周至少走访5户居民,今年已入户走访2.6万余户,快速响应和解决问题1200余件;八角街道探索社区“大岗位管理、走动式工作、组团式服务”模式,推动为民办事常态化;古城街道探索“全能社工”机制,制定社区服务办事指南,通过考核实现全部社工熟知全部办事事项,切实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接下来,该区还将继续做好职责清理,落实社区准入制度,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探索更多共建共治共享方式方法,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米”。
编辑:陈兵 审编:jun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