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街道许墅村近几年村集体经济有了很大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在规划村庄建设的同时,村两委干部思考着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可听、可看、可互动”的法德文化景观带在村里渐渐成型:主干道的两侧是绵延百余米的“法德文化景观墙”;村里的历史建筑——大礼堂经过整修,既是文艺活动的大舞台,也是举办法治讲座的大讲堂;蜿蜒曲折的葡萄架下挂着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村办公楼大厅里摆放着“普法台”,阅览室里专设了“法治读书角”。
近年来,临海市致力于打造“法韵临海”特色法治文化培育项目,将法治元素深度融入农村文化礼堂、旅游景点、民宿等,使法德文化阵地建设与基层法治创建同步推进,建成古城街道许墅村、尤溪镇义城村、涌泉镇延恩村、杜桥镇杜前村、沿江镇新兴村、小芝镇和合村等一批新的法德文化示范点。同时发挥法治文艺节目传播“短、平、快”的优势,发动全市各文艺团体开展法治主题文艺节目创作,创作小品、快板、三句半等类型丰富的法治文艺作品,以法治文化晚会形式走进社区活动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养老服务中心、特殊学校等,使全社会共同沐浴法治阳光,讲好新时代“临海法治故事”。
精准法律服务,打造家门口的“法律专家”
“七五”普法伊始,临海市司法局牵头协调29家市相关涉法部门,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创新设立法律服务专员制度,通过各部门、各领域法律专家“坐诊”,向群众开展“点单式”“订制式”“互动式”普法教育,让“谁服务谁普法”的理念,体现在劳资、医疗纠纷,工伤事故、环保、知识产权保护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过程中,结合个案向当事人和旁听公众有的放矢地解疑释惑,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如今,随着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全市各镇(街道)均建立了坐班制的法律服务工作窗口,全市665个行政村(社区、居)法律顾问100%覆盖,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临海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生动实践。
针对部分镇(街道)小微企业集中的情况,组建“临海市青年律师联盟”,以志愿服务联动、区域化个性服务带动,为助推区域经济转型提供全程、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以点带面,积极构建自主创业助推式法律服务格局,以临海市电商创业园区和杜桥青年电商创业园区的同心法律实践基地为支撑点,在各镇街的农产品销售合作社、大学生孵化产业中心等创业平台设立服务点,形成公共法律服务辐射效应。
由临海市司法局组织发起,市网联会协助实施,浙报集团·临海在线、市网联会同心法律服务队共同参与运行的“临海在线”网上律师调解工作室,旨在村(社区)法律顾问“e服务微信群”建设已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村(社区)法律顾问“进村入户”服务、“咨询热线”线上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网”网上服务、掌上服务等有机融合,通过发挥律师的法律专业优势,与互联网的“便捷、普惠”特点相融合,实现网上的互联互通,加速构建网络立体化的法律服务模式,扩大法律服务覆盖面,提升法律服务实效。
激发自治动能,美好生活共建共享
临海市在贯彻落实基层治理“五民主三公开”制度的同时,创新建立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民生会客室的“两会一室”基层民主自治形式,设立“民主日制度”,每月确定一日为镇村事务民主日,每月定期召开基层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共同协商涉及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依托圆桌会商平台,真情请进门、主动走上门,切实加强与协商对象的沟通交流,及时会商解决镇(街道)、村(社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传统重大节庆日期间主动邀请在外返乡等各界代表人士开展座谈交流,听取意见,收集民意,进一步畅通诉求渠道。
涌泉镇延恩村探索“乡贤治理”新模式,将基层自治形式延伸发展为“民生亭长制”,此制因办公地点设在村里的民生亭而得名,目前由该村村民推举的七位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民生亭长”,每日轮流值班。他们对村情村事知根知底,能及时为乡村治理出谋划策,他们也是现成的调解能手,说话讲理接地气,深受到村民的信赖和欢迎。
鹿城社区地处临海市核心区,常住人口2.5万,老旧小区与商业区交叉错落、813个居民楼道基本开放、物业管理普遍缺失……曾是中心城区商业最繁华但治安较为复杂的地区。近年来,社区居民委员会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聚沙成塔,聚水成涓,让居民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人,把小社区建设成“大家庭”,积极打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环境。目前,鹿城社区已备案的社会组织共有29个,志愿者人数1000多名,从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入手,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质量,通过成立鹿城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的协作大平台,大力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社区里出现了什么问题,都会有相应的专业团队去解决。鹿城社区还在临海市首创《社区幸福公约》,朗朗上口的公约除了家庭和顺、拒赌爱家等内容外,还包括定放垃圾、文明养宠等,成为社区居民每天挂在嘴边的“顺口溜”。
编辑:祝玉娇 审编:jun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