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爷做社区新闻发声人,如何造就10万+流量视频?

 时间:2019-03-21 23:07:15来源:北京晚报

在首都北京有这样一群老头老太太,退了休也不闲着,拿着手机满社区转悠,看到什么新鲜事儿赶紧拍下来,发现什么“抢眼人物”赶紧拉住唠几句……然后作为新闻线索发到网上。他们就是社区里的新闻发声人。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发现身边的美好,将镜头对准社区,把话筒交给百姓,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

张春林的一天不得闲

今年已经67岁的张春林,一直随身携带着一本“小秘书”,作为东高地街道的一名新闻发声人,每天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近日,本报记者“跟拍”了张春林的普通一天。

8:00 一大早,张春林喝了碗粥就匆忙骑车前往东高地文体活动中心。

9:00 航天机械公司离退休部工作会开始。“今年大家要积极准备作品,京剧、舞蹈、时装表演、广场舞、民乐这几个团都得早动手,出点儿精彩节目。”主持人说着今年的工作安排,张春林认真记录着。张春林告诉记者,他琢磨着能不能策划点儿什么,比如“我为祖国歌唱”之类的主题,这样宣传效果才好。

11:00 张春林赶回家,匆匆下了碗面,边吃边用微信联系着梁丽华和孙香亭,商量着稍后跟拍她俩作为地铁志愿者执勤的事儿。

12:00 拿起小摄像机,张春林又出发了。他找到梁丽华和孙香亭,拍摄了两位志愿者走向公交车站的镜头。从这边拍有点儿逆光,这个角度后面的背景太杂,一会儿有行人“乱入”看镜头……一路上张春林跑前跑后,初春时节头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

12:30 一行三人来到576路公交车站,拍摄上车镜头,直奔地铁宋家庄站。随后,张春林拍下了两人换上蓝色志愿者马甲的镜头,继续跟拍他们志愿服务……

15:00 梁丽华和孙香亭完成了当天的志愿者服务任务,三个人坐上公交车往家赶。

16:00 再次打开家门,张春林稍稍休息了一下,启动了家里的台式电脑,茶几上的笔记本电脑也同时打开。张春林说,一个电脑下载视频慢,两个一起快点儿,他得赶紧初步筛选素材视频,真正的精雕细琢得在晚上。

剪辑配乐加字幕

67岁老人练就“多面手”

“退休前我是一名技术工人,这双手是造火箭地面设备的,退休后就想着要把看到的好景色拍下来,就买了个家用摄像机,从零学起,这一学还真弄出点儿名堂来,院里京剧团演出、体育比赛、文艺演出都叫上我去摄影。”张春林告诉记者,成为新闻发声人,那还是去年4月24日“航天日”,航天一院长虹京剧团演出自排的《航天颂》,我又像往常一样去摄影,结果被“星探”、东高地街道宣传部部长王盈雪给挖掘了出来,希望我能给街道社区拍点儿片子。

去年7月,街道通知我说要成立社区新闻发声人队伍,我一开始也是一头雾水,新闻发声人是干吗的?要做什么?这些都不知道。融媒体中心和街道请了专业记者给我们进行了培训,懵懂的状态终于在3个多月后结束了,我学会了怎么找选题、学会了搞策划,还拍出了10万+流量的“爆款”视频。

自那以后我是见天儿地去各个社区转悠,聊聊社区最近要干什么。这不,拍志愿者执勤之路,就是想通过这个短片告诉大家,参与志愿服务并不是那么难。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发声人,可不是光提供个信息就成,现在讲究的是融媒体,做视频一开始可难坏了我,后来在培训班上和小年轻们取经,学会了用两种视频编辑软件,如今从格式转化到剪辑配乐加字幕,我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段视频作品了。”张春林告诉记者,经过半年多“锻炼”,自己感觉“摸着门”了:3月拍学雷锋、志愿者,4月看清明节、绿化,5月咱就盯着劳动者,6月绝对是小孩儿的天下……

“发声”事件

初试水造就10万+流量视频

作为新闻发声人,最让张春林自豪的是初次“试水”就造就了个“爆款”流量视频。去年12月底,地铁8号线南延要开通,东高地即将结束没有地铁的历史。选题策划会上,张春林提出用视频记录地铁驶进东高地的瞬间,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和支持。

8号线南延开通当天凌晨4点多,张春林就和同为新闻发声人的梁丽华来到火箭万源站。“那天特别冷,我带的摄像机给冻得开不了机。”张春林回忆说,幸好手机还能用。他就用手机拍下了8号线火箭万源站大门拉开的瞬间,镜头紧追着梁丽华走进地铁站,第一趟驶进东高地的地铁缓缓而来……他们坐着地铁去了8号线南延的各个站点,一直拍摄到了早晨7点多。9点多张春林拍摄的5个G的素材已经传递给了丰台区融媒体中心,被后方编辑加工成了精彩视频,然后出现在各个媒体的平台上。让张春林没想到的是,这个视频点击量很快就达到了10万+。

“接力”帮助走失老人回家

去年9月的一个傍晚,新闻发声人白秀兰在一个微信群里发现一条消息:“请大家帮帮忙,老奶奶找不到家了……”原来这位老奶奶只能隐约说出东高地的名字,被大兴区红星派出所的民警带到了东高地社区。东高地社区居委会的干部也不认识老人,就将老人的照片和情况发在社区居委会的群里,希望大家帮老人找到家。

白秀兰赶紧帮着转发这个信息,“很快大家都在转发这个微信,通过更多的渠道为老人寻找回家的路。”最终有几位东高地派出所的民警说巡逻的时候曾经看到过老人,老人应该就是东高地的。确定这个信息后,大家又不断想办法缩小“包围圈”,最终在三个半小时后找到了老人的孩子。

一组照片点亮家门口的“银杏大道”

今年65岁的胡桂茹也是一位新闻发声人,她最早拍摄了火箭万源站出入口竖起的两座长征火箭模型,把照片发到新闻发声人微信群里。这个线索马上就被多家媒体关注。第二天,报纸、电视台纷纷报道这件事,新媒体也纷纷转载,让更多人关注到火箭万源站,关注到东高地。让她自豪的还有去年11月,她在社区北边的小路上行走时,道路两侧的银杏树金光灿灿,她拍完了就发到新闻发声人的群里和朋友圈里,还配文说家门口就有银杏大道。她的这条信息被新闻发声人们传播开来,迅速点亮了这条“银杏大道”,让很多居民发现原来自己家门口也这么美。

让基层群众成为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的“网红”

“现在丰台区已在全区动员选拔了300多名新闻发声人,覆盖106个社区”,丰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丰台区融媒体中心负责人乔晓鹏告诉记者,融媒体时代,基层宣传工作的最大优势就是人人发声、口口相传、群群联动。为此丰台区建立了社区新闻发声人制度,选择一批来自普通百姓间的热心人,让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发现身边的美好,将镜头对准社区,把话筒交给百姓,讲述百姓的故事。在不断实践探索中,丰台区的新闻发声人正变得“脚力更劲”、“眼力更宽”、“脑力更强”、“笔力更沉”,发现自己身边有“温度”的人,讲述社区里面有“鲜度”的事,“发声”也越来越有分量。

乔晓鹏说,下一步丰台区将在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突现群众媒体、社区媒体、公益媒体功能,继续扩大新闻发声人队伍,发挥新闻发声人的作用,传递社会正能量,带动更多的基层群众成为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的“网红”。

编辑:陈兵 审编:jun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