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五一社区辖区内的西宁市五一文化宫,是我市建成历史最久、功能最全的职工群众文化活动重要场地,61年来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浸润并塑造着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的人们的精神文化品质。近年来,五一社区紧紧围绕新时代幸福西宁建设的目标,以传承文化为抓手,在文化促邻里和睦、谋居民幸福上狠下功夫,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深度发掘有关社区党建、服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品德修养和共驻共建等工作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科学提炼出红色文化、服务文化、和合文化、精神文化、共建文化,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小社区文化惠民的工作格局。如今,在五一社区里,无论你是漫步于湟水河畔,还是穿梭于街巷里弄,随时都可以聆听到弥漫晨雾中的低吟浅唱、琴瑟丝竹;绚烂夕阳下的引吭齐唱,舞姿曼妙。如果走进一院一户,你也随处可以感受到邻里关系和睦、家庭关系融洽,处处散发着其乐融融的氛围。文化,正一点点深刻而有力地影响着居民们的生活方式……
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实施“凝心工程”
【主角晒亮点】走进滨河路党建文化大院,笔者立刻被今年72岁的老党员饶正才吸引了。作为党建文化大院兴趣爱好组器乐组组长,他正组织“器乐小组”的成员们正在吹奏葫芦丝活动。大院里热闹异常:有唱革命歌曲的,有切磋棋艺的,有练习舞蹈的……听说了笔者的来意后,老人立刻如数家珍展示起社区“红色文化”凝心聚力的一个个亮点来。亮点1——2017年3月五一社区立项并实施了以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为主题的“党建大院+党建宣传街区”建设项目。亮点2——社区将滨河铁路小区内从铁路系统退休的181名居民党员组织起来,根据特长、爱好设立了研习组、阅读组、摄影组、徒步组、舞蹈组、演唱组、器乐组、书画组、棋牌组等多个“兴趣党小组”,同时为每个小组划定了固定的区域,开设了一间党员学习活动室。建设和配备了各自开展活动的阵地和设施,每个“兴趣党小组”每月至少组织开展1次特色活动、1次学习活动、1次服务活动和议事活动,同时带动社区内有兴趣的居民参加。亮点3——组织社区里的老、中、青三代人开展“大院里的思想品德课”,大家一起回忆历史,感受发展,共唱红色革命歌曲,歌诵伟大新时代。亮点4——滨河路党建文化大院、滨河路沿线党建街区都是以红色为基调,把阵地建设在群众的生活小区,把活动开展在公众场合,使退休老党员们有发光发热的地方、成为党员联系群众、密切党群关系的平台。
【群众来点评】作为普通居民,社区把阵地建在了我们的小区里,把活动开展在我们当中,我们既是活动的受益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大院里各项活动的开展,使我们获得了精神的养分,个个精气神更好,思想觉悟也更高了。如今,追求健康向上道德风尚、树立崇高理想已成我们居民小院里的新风尚。
共建文化共建美好家园实施“联心工程”
【主角晒亮点】“共驻共建实话好,幸福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说起共建文化带给居民群众的好处,社区居民鲍秀英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作为受益者,她晒出的亮点个个实打实。亮点1——省军区一直积极关注并参与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作为一名省军区长期帮扶的受益者,鲍秀英激动地说:自2008年起,每年春节期间,驻地部队都会来看望辖区贫困群众,听社区书记介绍,省军区作为驻地部队每年都会联系社区出资帮扶慰问贫困户,十年来累计帮扶贫困户600余户,帮扶资金达30余万元。每逢雨雪天气,驻地部队官兵都会以志愿者的身份上街清扫积雪、疏通雨水。在社区的联络下,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天天温馨上演。亮点2——西宁市五一文化宫为社区提供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场地、师资力量,文化宫的健身馆、乒乓球馆、篮球场等专业场所向居民群众免费开放,还不定期与社区联办“道德讲堂”,在各类节庆日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文化活动延伸到社区的角角落落,渗透到千家万户。居民们的精神文化因此更加丰富,文化素养大幅提升。亮点3——都说退休老干部个个都是宝,那么青海省第一干休所就是个聚宝盆,这里的老专家、老能人还真不少,社区把干休所的老革命、老专家都当成社区的宝,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能量,为社区的发展谏言献策,发挥所长给社区居民讲道德课,老干部还始终把为青少年讲革命故事当做“本职工作”干,成为传播精神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群众来点评】在共建文化的熏陶下,社区几家共驻单位干部职工都把自己当成了五一社区的一员。我们做为社区的老住户,深感共驻单位的干部职工就是我们最亲的兄弟姐妹,大家多年来携手努力一起把五一社区建设得越来越美。
服务文化
落实为民宗旨实施“贴心工程”
【主角晒亮点】今年57岁的和静是社区社团组织五一悦享文化促进会舞蹈部的部长和舞蹈老师。她退休后先是参加了一个居民业余舞蹈队自娱自乐,但她的梦想是进入正规舞蹈队。2015年9月,她在自家楼道里看到了社区张贴要成立悦享文化促进会的招聘启事……从此竟梦想成真。真可谓是以社区、以文化促进会为家,对社区服务文化的一个个亮点如数家珍。亮点1——社区为悦享文化促进会舞蹈部配备了专业大音箱,在社区的新办公楼里专门设置了一间30平方米的排练厅,帮助舞蹈队申请加入“西宁市民间文化协会”,先后参加了全民健身、广场舞、健身操等比赛,展示了五一社区群众文化的风采。亮点2——社区办公楼成了居民群众的“客厅”:有宽敞明亮的排练室,还针对各年龄阶段党员居民需求配设专门服务室,如每天都会有居民排队享受免费的保健按摩。亮点3——小处着手,细处着眼,提高和增强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为民服务的能力,开展了“党员十分钟服务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建立党员便民服务点等系列活动,让党员贴近群众、知群众冷暖、问群众疾苦、为群众奉献,积极为居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让社区居民在“眼见为实”和“身临其境”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群众来点评】如今生活在五一社区里,感觉就是个美。因为社区各项服务都很贴心,为我们爱跳舞的专门设置了排练厅,为孩子们设置了开展书画培训的书画沙龙,更有专业社区医生每周两天坐班的保健室、足疗室、按摩室,闲了还可以去社区的休闲书吧品茶读书,如此贴心的服务,我们能不幸福吗?
和合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实施“同心工程”
【主角晒亮点】“一部好的家训能成就一个好的家庭,一个好的家庭能培养出一个好的社会人才,若干个好的社会人才和若干个好的家庭能成就中华民族的和合大家庭……”历经17年撰写整理出其家族家谱《姜氏家训》的五一社区居民姜忠亭近日感慨地说。姜忠亭今年73岁了,是自觉倡导良好家风践行“和合文化”的居民代表,对社区“和合文化”的成效和亮点张口即来。亮点1——五一社区“和合文化”主要体现在“和睦”二字上,包括家庭和睦、邻里和睦、民族和睦。社区通过讲、学、做来推动“和合文化”建设。亮点2——五星级文明户、好儿子(父亲、母亲、儿媳、女儿)等的评比;“亲情最美”家庭摄影作品比赛;老党员写家谱、传家训、晒家风等活动,已成各个家庭每年争相参加的“热点项目”。亮点3——逢劳动节、妇女节等节日,“五一巧手”家庭才艺、“舌尖上的五一”家庭厨艺、“优秀楼(院)长”、“好邻居”等评选活动为妇女群众提供了亮才艺、交流家居心得、厨艺心得的平台,也成为亲近邻里关系的一项“暖心项目”。亮点4——不论是少数民族开斋节还是春节,社区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奉献爱心,通过扶贫济困、精准帮扶等,关爱辖区困难家庭,营造出了和和美美大家庭的良好氛围。
【群众来点评】如今社区每年好儿媳、好邻居、好儿子等的评比活动,是我们每家每户热切期盼的最上心的事儿,家家户户都渴望能出一个社区“好”人,这样全家人脸上都有光……这些都是社区和合文化开展的结果,和合文化是我们邻里和谐、家庭和睦的一剂良药。
精神文化满足居民精神需求实施“怡心工程”
【主角晒亮点】说起五一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社区书记谢玉芳一开口竟大谈悦享文化促进会成立一事……因有了悦享文化促进会这个社团组织大载体,社区精神文化方得以大放异彩惠及群众。亮点1——“咚咚呛,咚咚呛……快出来看啊老李,社火花灯来啦,今年的要比往年的好看呢……”坐在屋里的老李心痒难耐,跑出去一看,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原来,社区第五届社火花灯展在院里举办,专业的社火演出团队、形状各异美轮美奂的花灯让这个院里一下子成了欢乐的海洋……这场由东关街道办事处主处,五一、北关、慈幼联和五一文化宫联办的老百姓家门口的花灯社火盛宴已经联办5届了,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社区都会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举办春节元宵节活动,受到了居民的广泛点赞。亮点2——集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热衷社区活动居民之智,培育组建了社会组织五一悦享文化促进会。促进会吸纳辖区居民群众为会员,下设书画摄影部、曲艺部、体育部、舞蹈部、悦读部等,五一文化宫则是这个由157人构成的社团组织活动大舞台、大平台。亮点3——在五一文化宫这个大平台上,社区、悦享文化促进会大展身手,各显其能,每周的广场文体活动自演,每季的庭院文化自娱自乐,每年由辖区单位、居民群众参与的文艺汇演都会在6场以上,“春意盎然看发展,凝心聚力促和谐”党员徒步活动、“粽香寄浓情、共建享和谐”端午节主题活动、庆七一党员棋类比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重阳节主题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社区成为居民显身手,邻里大联欢的好去处。
【群众来点评】现如今,五一社区、五一文化宫、党建文化大院、悦享文化促进会成了我们老百姓最爱去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能够尽情展示才艺,放飞自我,感受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无限美好,这里才是我们真正的百姓舞台。
光荣榜
社区党建之星:
饶正才党建大院党员
韩宪水党建大院党员
唐纯晏党建大院党员
社区服务之星:
和静 悦享文化促进会舞蹈部主任
金洁 五一社区民政专干
金浩良五一社区党员
社区和睦之星:
姜忠亭铁路小区居民
王秀华五一社区2018届好邻里
星生玉五一社区2018届好儿媳
社区艺术之星:
郭林山悦享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牛国邦悦享文化促进会书画摄影部成员
武红 悦享文化促进会曲艺部成员
社区共建之星:
青海省军区
青海省第一干休所
西宁市五一文化宫
编辑:陈兵 审编:jun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