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2——这是在“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万人问卷调查”中,96%以上受访群众对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所给出的认可度分数。高分的背后,是中央、省委城市工作和社会治理新部署新要求在成都系统推进的成效。去年9月,成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这一年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在全市4344个社区落地生根,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发展的热度、治理的力度、变化的深度、工作的温度。
“多办民生小事,多积尺寸之功”,这一年来,成都市的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视化成果——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得到深入贯彻;“五大行动”等民生项目落地落实让社区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天府市民云”成为整合民生服务、建设智慧社区的新载体;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初步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的目标。
“发展正当其时,治理永无止境”,目光朝前,着力打造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努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推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深刻变革,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正加快步伐,朝着纵深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制机制得到重塑,基本形成多方参与的共治共建共享格局。
这一年来,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突破,成效如何?
破题
全国范围内率先开辟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路径
作为全国首创,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简称“成都市委社治委”)从成立之初,就被赋予改革创新、先试先行的使命。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和基础,也是社会治理的难点。“以前,社区治理工作职能分散在40多个部门,社区治理存在着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如同‘九龙治水’。”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此,成都组建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综合统筹各个部门和各类资源,专门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致力于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塑造一座享誉世界的宜居生活城市。
从更宏大的视野来看,在我国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面临着城镇社会结构日趋多元、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多样、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变化、基层治理难度加大等多重考验。而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地域共同体,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础,更是政府惠民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
社区如何治理?如何发展?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如何构建?……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成都率先破题——
截至目前,成都形成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统揽、以政府治理为主导、以居民寻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传统管理正加速向现代治理转变,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和组织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对此,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强教授表示,“成都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城市,可以看到成都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创造了很多机制,使得群众可以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同时,又能让群众分享社会治理的成果。”
谋划
一张张“蓝图”绘就社区发展的鲜明底色
这一年来,一系列精心布局、精准谋划紧锣密鼓出台,勾勒出工作持续推进的清晰路径,描绘出城乡社区发展的美好图景。一套在成都市党委领导下,由成都市委社治委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落实的工作机制已日趋成熟,新的体制机制正为成都市城乡社区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建立健全“1+6+N”配套政策,初步构建了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为核心,以社区专项资金改革、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社区规划师、社会企业发展、社会组织培育等18个配套文件为支撑的制度体系。制定《城乡社区发展规划》和《成都市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标准化指标》,将社区发展治理的理念量化成标准,系统回应成都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是什么、怎么做、做到何种程度的问题,让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联合相关领域专家,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提供高端智力支持,聘请了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复旦大学、中山大学4名专家,建立社区发展治理专家智库,承担发展战略咨询研究、提出行政决策建议、强化公众宣传引导、跟踪评估政策绩效等职责。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制机制加速创新——
坚持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市县两级社区发展治理机构协同发力,统筹职能职责,激活人、财、物等资源,高效地对社区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谋篇布局。多元参与、互联互动的工作机制初步构建,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能力逐步提升,引导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打破壁垒、互联互动。社区事务沟通协商机制不断完善,培育社区自治能力,着力提升社区资源统筹能力。建立社区保障资金和社区激励资金双规并行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市县两级共投入15亿元,指导社区管好、用好社区专项资金。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理念推陈出新——
坚定不移“转理念、转职能、转方式、转机制、转形态”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开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合理空间布局,植入服务项目,让居民可进入、可参与、可共享,打造居民“第二个家”。出台了《关于探索建立城乡社区规划师制度的指导意见》,发挥专业人员作用,将科学规划与居民有效参与相结合,引导居民共治共享。
编辑:陈兵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