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上万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 公益组织助力居民幸福感提升

 时间:2018-08-31 22:57:30来源:南京日报

每个星期,南京益慈互助服务中心的社工都会带着志愿者,来到江宁区谷里街道柏树社区与空巢老人聊天,为他们测血压,甚至陪老人逛街。每个月,这个公益组织还会举行一次集体活动,丰富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这样的服务,柏树社区上百名空巢老人已经享受了一年。

据悉,目前我市有上万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努力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

农村空巢老人享受社会组织专业服务

“小荣,你下次过来,再陪爷爷聊聊天吧。”昨天上午,在谷里街道柏树社区,80岁的空巢老人赵启发(化名)拉着荣玖星的手不肯松。

荣玖星,南京益慈互助服务中心社工,主要负责柏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去年8月,我们第一次到柏树社区,为那里的老人提供助医、助洁等服务,这是他们第一次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因此显得很激动。”荣玖星回忆。

柏树社区有60岁以上老人852人,其中空巢老人上百名。作为农村社区,各村庄较为分散,平时空巢老人去社区医疗站测量血压十分不便。荣玖星等志愿者便为老人们免费上门测量血压、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受到老人们的欢迎。

在南京益慈互助服务中心的帮助下,柏树社区有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康复医疗、社区营养配餐、文体娱乐、图书阅览、智能培训、棋牌活动、休闲茶吧、日间托管、心理咨询、书画学习班等服务。

“其实农村老人的需求并不多,我们稍微尽点心他们就会感到满足和幸福。有了政府支持,我们会把这项服务坚持做下去。”南京益慈互助服务中心负责人杨帆说。

社会组织服务已广泛融入居民生活

南京益慈互助服务中心在农村社区开展助老服务,只是我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一个缩影。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各类社会组织超过3.3万家,其中公益组织上万家,服务内容涉及到为老、为小、慈善济困、矛盾协调等。这些社会组织的工作已与市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密切联系。

下周即将进入开学季,夏令营也将告一段落。据悉,与动辄上千、上万元一星期的一些夏令营相比,由社会组织发起、费用只有几百元甚至免费的公益夏令营,大多面向社区的困难孩子,因“性价比”颇高,今年夏天吸引了上万名孩子参加。

今年暑假期间,鼓楼区中央门街道颂德里社区与公益组织南京市爱心传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开展专业的青少年暑期活动,并将党建工作融入社区文化、渗透进青少年教育中。

“我们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将党建元素通过多种形式贯穿于活动始终,既保证了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又能潜移默化地将主旋律刻在孩子们脑海里。”南京市爱心传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马连平说,比如一堂看似简单的绘画课,其实是一次关于党史军史的主题教育,孩子们只有在认真听过老师描绘的“党的诞生”“党的发展”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听老师解析党徽、国徽的内涵后,才能将这一堂“红色绘本课”学好。

“借助公益组织的专业优势,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已成为社区工作、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社会组织迎来更大服务空间

社会组织出现于改革开放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2000年以后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南京率先在全国同类城市启动公益创投,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

市公益创投协会会长常建东介绍,刚试水购买社会服务,第一年资金仅几百万元,项目局限在为老为小、助残济困方面。但到去年底,我市仅民政系统就列出几十类服务,购买资金超过8000万元。清单越来越长,范围越来越广。这些活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社会组织,已成为南京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新生力量。

“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资助,开展活动也没有这么顺畅。”爱之光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代贤伟说,像该公益组织推广的健康用药项目,基本每年都能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已惠及上千名老人。

惠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周飞祥介绍,该组织成立4年来,依托专业优势,已承接民政、妇联等部门的20多个项目。在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的同时,他们还根据社区居民不同诉求,在帮扶救助、人文关怀、精神慰藉、矛盾调处等方面,运用专业社工理念开展个案服务。

“进入新时期,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下,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提供社会服务的新型市场主体。政府从直接监管者变成规则制定和服务购买者,社会组织将获得更大服务空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吴亦明说。

编辑:陈兵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