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高品质 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时间:2017-09-21 22:28:09来源:成都商报

市民在位于合江亭的思蜀园散步 摄影记者 王效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三大特点

政治站位高

一是站在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高度,推进社区发展治理;二是站在落实中央文件要求的高度,推动社区发展治理;三是站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高度,推进社区发展治理。

体制机制新

一是工作机构“新”,组建党委机构专门推进;二是工作方式“新”,把社区发展和治理统筹协调推进;三是探索内容“新”,推进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四是工作理念“新”,推动发展取向从以GDP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

工作举措实

一是“实”在目标清晰;二是“实”在解决问题;三是“实”在保障有力。

关注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

成都将推进品质、活力、美丽、人文、和谐“五大社区”建设。昨日下午,市委外宣办举行“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新闻发布会,市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周德强发布了成都日前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的相关内容。《意见》包括30条措施,提出:用3到5年时间,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共促发展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党执政的基层基础进一步巩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制更加完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居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居民文明素养进一步提升,努力建设舒心美好、安居乐业、绿色生态、蜀风雅韵、良序善治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基础。

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在创新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推进体制机制方面,成都已成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在全国首创性地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各区(市)县党委要在9月底前设立相应机构。

在构建以职能归位为重点的联动推进机制方面,将突出乡镇(街道)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等职能,不再承担招商引资职能,取消相应考核指标。赋予街道(乡镇)对部门派出机构的日常管理权,还要优化社区服务站设置,由街道(乡镇)统一管理。

在完善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方面,要通过专项资金、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等方式,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空间。

探索社区工作者统筹选聘

成都将探索社区工作者由区(市)县统筹选聘、街道(乡镇)考核评价、社区管理使用。要制定社区工作者员额控制及岗位等级序列办法,按照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标准,建立与岗位等级和评价结果相衔接、动态调整的薪酬体系。

“我们将通过四种渠道让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获得价值认同感。通过考核选拔让其转变成公务员或事业编制身份;可以当乡镇(街道)兼职委员;建立涨工资的长效机制;评选社区最佳书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薛敏介绍,正在制定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到乡镇(街道)领导班子的具体办法。

将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定向公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力度,表现特别优秀、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城乡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可实行考核招聘。

在健全社区发展治理多元投入机制方面,将探索设立社区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向社区发展治理,调动社区居民共同推动社区发展。健全以居民为主体的权责统一机制,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制定社区居民权责清单,明确居民在社区发展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

品质社区

构筑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标准,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通过国资划拨、底商返租、区域共建、市场化购买等方式,完善社区服务配套设施,还要落实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水、电、气等价格优惠政策。优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体育等基本公共产品空间布局,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构筑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新建社区公共配套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依托商场、超市、24小时便利店等,叠加政务服务及其他公共服务,逐步推动蔬菜、零售、家政、早餐等生活便民服务全覆盖,促进行业连锁化、品牌化。

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加强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对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在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监督业主委员会履行职责、业主和物业服务机构依法履约。

活力社区

探索创办服务居民的社会企业

促进社区居民充分就业,鼓励高校院所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班,让每个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都能通过参加免费培训和全额报销考试费用获得一项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落实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农民工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积极开发社区公益岗位,做好动态就业援助。鼓励社区探索创办服务居民的社会企业。

要适应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研究制定全市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的指导意见,重点围绕人居、休闲、康养、健身、文化、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培育社区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满足居民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的需要,促进社区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

美丽社区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按照先自治后整治、一院一策原则,加大老旧院落改造力度。提升街巷路网功能,畅通织密城市“毛细血管”。推进社区全域景观化创建,加强对社区建筑立面和建筑风格的有效管控,全面实施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并开展城市社区“小游园、微绿地”建设,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推进家庭种花植绿行动,合理利用房屋楼顶、院落公共空间、阳台等,塑造城市微景观;结合资源条件、种植习惯和庭院经济,建设农村微田园。大力保护以竹林农舍、小桥流水为特色的川西林盘聚落,打造独具天府文化和都江堰灌区品牌的旅游景观。

人文社区

探索建立乡愁展示馆

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的社区精神,促进天府文化深度融入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养成居民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深度发掘社区地域文化特质,建设富有文化气质、独具魅力的特色街区和公共空间,探索建立乡愁展示馆、创意设计馆、艺术馆等,打造社区“文化家园”品牌。

实施市民志愿服务行动,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弘扬市民开放、包容、友善精神,让不同乡音、不同肤色、不同职业和谐共融。

和谐社区

“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

要加强社区法治建设。建立“社区法律之家”,推进“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

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科学合理确定其管辖范围和规模。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社区协商、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凡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和矛盾纠纷,原则上由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牵头,组织居民群众协商解决。

在稳步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中,要深化“大联动·微治理”体系,以事件为中心,线上线下统筹,建立指挥大统一、资源大整合、维稳大巡防、矛盾大调解、民生大服务、执法大协同机制。要加大对城乡困难居民的关爱。成都商报记者韩利

编辑:陈兵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