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子助力客家古建筑保护

 时间:2025-04-02 08:18:34来源:东方网

近日,福建省宁化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出台《推进客家古建筑工匠培训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将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师生团队的调研成果转化为地方政策。这一举措标志着该校学生历时两年完成的“中华古建筑抢救性保护调查”项目实现成果转化,为客家古建筑技艺传承注入新动能,也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高校智慧+基层实践”的创新样本。

田野调查破难题:青年学子解码古建保护困局

福建客家古建筑群承载着中原文明南迁的历史记忆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但近年来面临自然侵蚀、技艺断层、过度开发等多重危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基因与生态智慧”调查组在李海杰、陈韵伊等学生的带领下,深入闽西三市六县,对128处客家古建筑展开系统性研究。团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巡检、社会访谈等多元方法,形成30万字调研报告,揭示古建筑保护中“青年工匠占比不足9%”“传统工艺失传率超40%”等核心痛点。

“我们在宁化县石壁村调研时发现,掌握传统夯土技艺的工匠平均年龄达68岁,许多濒危技艺仅靠口述传承。”项目成员徐凯瑶回忆。基于此,团队提出“构建工匠培训全链条体系”的建议,从课程设计、分级认证到政策激励,为破解“人走技失”难题提供系统方案。

政策

调查组的建议得到宁化县住建局的高度认可。2024年7月,宁化县出台专项政策,明确构建“培训—认证—激励—实践”四位一体的工匠培育机制:设立“客家传统建筑工匠”分级认证体系,初级至高级工匠可享受200元至300元的日薪补贴;创新“师带徒”模式,要求重点工程中30%岗位由初级工匠担任;每年评选“客家工匠之星”,获奖者可获奖励并优先推荐非遗传承人评选。

政策实施后成效显著。宁化县住建局数据显示,2024年已开展古建修复技能培训12场,覆盖工匠800余人次,其中45岁以下青年占比提升至35%。在宁阳古街修复工程中,参训工匠运用传统“燕尾榫”工艺复原民国建筑形制,使修复周期缩短28%,成本降低18%。“过去觉得老手艺没出路,现在政府给补贴、给荣誉,年轻人也愿意学了!”63岁的非遗传承人张师傅感慨道。

数字赋能传薪火:传统技艺融合现代科技

调查组不仅推动政策革新,更将数字技术引入保护实践。团队研发的“客家建筑数字孪生系统”已在永定振成楼等6处世遗土楼应用,通过AR技术还原营造工艺,游客扫码即可观看“夯土筑墙”动态演示。

“我们在培训中引入VR模拟夯土作业,学员失误率从42%降至15%。”宁化县工匠协会负责人介绍。2024年9月,该县首期“数字匠人”培训班结业,32名学员中已有18人参与彭坊村古建筑群修复,运用3D打印技术复刻雕花斗拱,使复杂构件修复效率提升50%。

社会价值再延伸: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

工匠培训体系的落地,不仅守护了文化根脉,更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宁化县依托修复后的古建筑发展文旅融合项目,2024年新增“客家工坊”等特色业态23家,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3%。在洪坑村,“土楼营造技艺沉浸式体验”吸引游客复购率达62%,年产值突破2300万元。

“高校研究成果能切实转化为惠民政策,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团队指导老师张发松表示。目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已与宁化县共建“古建保护产学研基地”,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政策咨询+技术赋能+社区参与”模式,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可持续方案。

从书斋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这群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智慧破解保护难题,让沉睡的古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他们的故事证明:当青春与文脉相遇,守护与创新同行,乡村振兴便有了更深厚的力量。

来源标题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子助力客家古建筑保护 工匠培训体系落地宁化焕活千年文脉'

https://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504/01/WS67ebb925a31008317a2afd66.html

编辑:张念茹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