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湘潭大学学生中心,人头攒动。一场“做雷锋传人青春风采展”,吸引学生驻足观看;一部《雷锋》动漫连续剧,以卡通形式向观众展示一个“接地气”的雷锋;一场新时代雷锋精神论坛暨讲雷锋故事青春分享会,正在这里上演……
作为该活动的主要承办方,湘潭大学公益联盟当天获批湖南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第三批)。这份荣誉,是对其25年来坚持公益服务的最好褒奖。
志愿服务是一份坚守,可以赓续
“每投身一次志愿活动,雷锋的光芒便在我心中多点亮一分。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在讲雷锋故事青春分享会上,2019级本科生冯佳欢倾情分享了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的心路历程。
冯佳欢的志愿服务时长超1000小时,带队参与方舱志愿服务工作10余次,获全国“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70余项荣誉。
冯佳欢是湘潭大学公益联盟中普通一员。公益联盟的故事,要从1998年的“雷锋公司”开始讲起。
25年前,1998级国际经贸管理学院的张恩伟、许海涛、袁广等同学,见校园里“遗失启事”等随处张贴,既不雅观,又很难奏效,于是突发奇想:成立中介组织,为失主与拾主牵线搭桥。很快,一个以“失物招领”为主要业务的“雷锋公司”成立了。
名为“公司”,实为公益社团。随着影响不断扩大,其“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公益联盟应运而生。如今,公益联盟已成为由湘潭大学各公益组织及志愿服务队伍组建而成的一个以公益为主题,集资讯宣传、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团队合作于一体的服务平台。2021年6月至今,公益联盟累计组织志愿活动45次,志愿活动辐射11个社区,累计服务10000人次,服务时长累计达5000小时。
在公益联盟的辐射影响下,湘潭大学各团学组织依托自身专业和学科,打造“一院一品”志愿服务亮点品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
支教是一颗爱心,可以传递
“很高兴认识大家,接下来这一年将由我来担任你们的物理老师。”2020年9月2日,在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第三中学高一(262)班上,杨焱钧在做着自我介绍。
7年前,杨焱钧读高一时,也曾得到了两位湘潭大学研究生支教老师的指导。归于感恩,杨焱钧在校期间奋发图强。2020年,他如愿以湘潭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身份回到母校支教,回馈他所感受到的善意。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研究生支教团、木槿感恩支教团等湘潭大学支教队伍里,无数个“杨焱钧”在这一信念指引下接力前行。
自2003年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办以来,湘潭大学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广西、湖南西部等地区输送志愿教师逾百名,2012年成为全国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新增项目高校,并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称号。
爱心团队“金翼5·1·8”沿着乡村支教这条路走过了16个年头。2006年5月1日,8位湘潭大学学生走进怀化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展开了一项关于贫困中学生的社会调查,他们以“518”彰显“我要帮”的初心,爱心之旅,从此起航。截至2022年暑假,已累计招募支教教员333人次,参与支教学生2900余人。
从2008年至今,木槿感恩支教团的支教活动随着平时支教和暑期支教的交替进行已走过15年,先后与20余所小学达成合作,开展连续性每周支教活动,开设德智体美劳各类科目,帮助孩子们健康全面成长。志愿者人数累计达2000余人,累计支教时间超20000小时。
如今研究生二年级的杨焱钧坚定地说:“毕业之后,我要回家乡继续书写‘教师’生涯。”
孝是一种风气,可以蔓延
“很长一段时间积累的怨恨好像倏忽而散。我好像如此轻易地原谅了你。”一篇蕴含了真挚亲情的征文《和解》,深深打动了读者。这篇获得广泛共鸣的作品,是2022年湘潭大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孝文化节之“青春告白,为孝传情”书信征集活动的特等奖作品。
在湘潭大学,孝行服务已成为覆盖最广、影响最深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早在2009年,在湘潭大学读研究生的杨怀保便成立了孝基金,作为当时全国首家民间发起成立的以“弘扬孝道、敬老助老”为主题的专项公益基金,开启了孝文化之旅。
2013年,硕士研究生邓榕将孝文化传播开来。邓榕与另外3个同学发起成立了孝行协会,以孝行者的身份践行,号召、倡导、影响身边青年传播中华孝道,凝聚志愿服务力量,关爱空巢老人,筹集善款帮助身患重症的同学实现孝心。
学校因势利导,在湖南省建立孝行服务基地14个,累计招募孝心班级600余个、孝行团队600余个,志愿者21000余人,累计服务老人近16万人次,服务时长超过10万小时。学校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杨怀保、全国大学生孝行之星邓榕、全国百佳志愿者王达佳、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陈君君、“最坚强大学生”胡志鹏等一大批孝老爱亲典型。
从4个人到一群人,孝行的力量在不断壮大;从湘潭到全国,孝行的版图在不断扩大;从身体力行到科技行孝,孝行的智慧在快速增长。正如孝行协会创办人邓榕所言:“孝就是一种风气,可以蔓延!”(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通讯员 丁德凤 王成奇 记者 阳锡叶)
编辑:WJ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