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程学院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时间:2022-10-31 10:21:28来源:河南高校资讯网

10月27日上午,河南工程学院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院以腾讯会议的形式就积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集体学习与安排部署。

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李冰、管理工程学院院长李红艳,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院院长付景保,研究院各中心主任及研究院秘书参加了会议。大家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精神,尤其是报告中关于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要点的论述,并对研究院全体成员下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努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工作做了认真部署。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李冰

:党的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这些内容更加彰显了高等教育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阐述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再次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就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加强新时代生态保护人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高等教育战线工作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的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进一步坚定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信心和决心。围绕新征程新使命新要求,将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自觉,切实将报告精神运用于学院改革发展实践,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美丽中国建设者提供有力支撑。

管理工程学院院长李红艳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让我们南水北调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团队倍受鼓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缓解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水源区生态环境治理关系到“一渠清水”向北送的供水目标。十几年来,研究院南水北调研究团队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构建等内容开展了系列研究,目前已获得立项4项南水北调方向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立项完成了一大批省厅级重大重点项目,参与了河南省南水北调方向的科技重大项目。下一步,南水北调团队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组织团队成员充分讨论,确定科研选题,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新的贡献。

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院院长、南水北调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付景保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要点的论述,充分表明了党与国家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决心与信心。作为一名高校科技工作者,作为长期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研究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下一步,我们河南工程学院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院全体成员、南水北调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团队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精神,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为契机,努力工作、锐意前行、攻坚克难,积极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质的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工程学院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碳减排与瓦斯高效抽采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刘见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既定方针。煤炭是我国的兜底保障能源,煤层瓦斯既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威胁,也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因此,我国煤炭行业以后的发展前景也应在党的二十大资源生态环境总体思想的引领下,积极谋划煤炭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开采转型。煤炭地下气化、地面瓦斯抽采应是煤炭资源开采和瓦斯治理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一所“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我们应该从人才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着力,力争为祖国不断输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中心主任黄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部分,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境界。作为一名高校生态修复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尤其是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观的论述,深受启发,备受鼓舞。一是给我们生态修复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添加了担子;二是开阔了科研视野,科研工作应在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排、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做出努力;三是“双碳”工作的安排规划充分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更加系统、全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作为我校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院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中心负责人,我们下一步工作中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引,积极凝练科研方向、优化团队成员,加强团队建设,培育年轻教师。我们有信心在学校和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自然资源领域做出更好的成绩,逐步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

水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利用研究中心主任陈勇

:环境保护方面一直以来都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目的是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同时,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在此背景下水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利用中心充分利用在环境规划与政策研究、环境影响评价、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基础,确定以水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与修复、战略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等为主要努力方向,力争取得更好的发展。

功能植物培育与固废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李亚林

:党的二十大于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报告中回望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可谓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消除了绝对贫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国际风云加速变幻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主心骨的意义更加凸显。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生态环境”这一部分(第十章: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容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是在思想上强调“巩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二是在理念上倡导“一体化保护”“系统治理”“统筹发展”,这些理念将会在未来的环保政策中有更加明显的体现;三是在举措上明确了“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污染防治”“提升生态多样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这些就是环保产业的主要方向。生态环境单列一章出现在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是从十八大开始,这是环保产业过去一段时期快速发展的根本逻辑,和未来上行趋势的强力依据。都说环保产业是政策驱动型的,而产业真正装上这台引擎是从十八大开始的,二十大之后将驱动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所以,作为环境保护从业者要在认识上更加深入、在战略上更加成熟、在实践上更加丰富,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围绕二十大上提出来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开展专业工作,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河南工程学院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院科研秘书丁苏

: 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青年党员教师,要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担当有为的实际行动,紧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生态环境的指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科研一线,结合自身的前期科研方向,融汇整合新的研究思路,认真做好科研。

大家通过认真学习报告内容精神,充分地认识到:一是报告中关于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要点的论述,充分表明了党与国家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决心与信心;二是研究院下一步一定要认真学习与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精神,做好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科研,把生态院的科研与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三是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为契机,努力工作、锐意前行、攻坚克难,积极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质的长治久安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黄蔚卿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