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学子三下乡:文旅赋能,焕发新时代创意“夜经济”新生机

 时间:2022-09-05 10:33:56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夜间文旅经济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展示城市形象的新赛道,对于推动消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后疫情时代复兴“夜经济”的积极作用及实现路径,2022年6月18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金陵寻‘金’小分队”前往江苏省南京市丹凤街夜市进行现场调研,并结合前期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

在本次暑期实践的准备阶段,团队进行了三次交流会议,根据成员专业、兴趣以及社会热点,结合各方面可行性,剖析选题并且根据成员家乡或暑期暂住地、选题内容统筹安排调研地点,此外,团队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式初步了解江苏省“夜经济”的发展现状,同时也对文化旅游赋能后疫情时代“夜经济”的传导机制进行了集体学习与探讨。

图为摊主利用网络平台直播带货 刁学娟 供图

6月18日上午,团队成员集中讨论并确定了实践路线以及实践目的,并根据前期搜集的关于夜市的热点话题资料,针对不同群体编写了实地访谈问题、规划了访谈流程。当日晚八点,团队正式前往丹凤街进行实地调研。丹凤街是南京市区仅存的规模化夜市,摊位长达数百米,不同于部分夜市“脏乱差”的经营环境,丹凤街夜市显得十分规范整洁。据悉,新街口街道为夜市配备了固定管理队伍,共有3名协管员与2名保洁员。街道以“三严三宽”原则堵疏结合,一手抓市容管理一手促经济发展,着力推进夜间经济重启,打造商圈繁荣新面貌。

图为丹凤街纪念币摊位 蒋文杰 摄

丹凤街夜市中售卖衣物服饰的摊位占绝大多数,种类十分齐全,覆盖所有的消费群体。值得一提的是,丹凤街夜市同时也有售卖诸如美甲、盲盒、首饰、二手书等面向年轻人的摊位,积极容纳新事物是丹凤街夜市能够经久不衰的显著特点。多样化的摊位丰富了丹凤街夜市的名片,吸引着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队员们发现,丹凤街夜市中售卖富有南京特色文化的产品稀少,多为当地人需求服务,外来游客购买南京特色文化纪念品需求却有很大的空间,对于成为旅客们的网红打卡地的丹凤街,将富有南京特色文化的产品引入夜市,具有十分大的盈利空间,这为团队成员思考文旅消费赋能夜市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图为丹凤街夜市摊位排列形象 杨曙菁 摄

团队成员用镜头记录下了丹凤街的夜市整体面貌,并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摊主、客户进行采访。队员们发现,夜市中有一小部分的摊主已经开始利用抖音以及其他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带货,摊主们表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是夜市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对于增强夜市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其中一个卖蛐蛐、小鸡崽子、小鸭崽子的大爷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爷刚退休就来到了丹凤街夜市摆摊,到如今已经十几年了,见证了夜市的繁华与落寞的他对于夜市具有特殊的感情。当团队成员向大爷谈及疫情对摆摊的影响时,大爷充满感激地说:“疫情确实让生意更加难做了,人流量变少了,出摊也变得更困难了,好在现在政府有扶持,自己的生意也渐渐好起来了,真的十分感谢政府对老百姓的帮助。”在对客户的采访中,团队选取了不同年龄层的几位游客作为对象,受访者均对丹凤街夜市能够基本满足他们的娱乐和消费需求,同时对这里的经营管理也表示满意。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张雪涵 摄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对于丹凤街夜市的运营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于文旅消费赋能夜市新发展的转型路径有了更清晰的逻辑思考。在实地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对调研信息进行及时整理总结并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新媒体等技术手段转化并宣传实践成果,向指导老师汇报阶段性实践成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中探讨后疫情时代释放复兴“夜经济”的必然和必要性,同时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对策与建议,助力“夜经济”实现“新”发展。(南京财经大学 通讯员:陈俊羽)

编辑: 审编: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