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大运河生态保护治理”调研团赴淮安市水利局采访调研

 时间:2022-08-25 09:51:37来源:河海大学“大运河生态保护治理”实践调研团

为深入了解淮安市大运河规划治理相关工作,2022年7月14日上午,河海大学商学院“水之子”运河行实践调研团十点准时于淮安市水利局集合,对淮安市水利局工作人员进行深入采访和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于淮安市水利局前合影留念

实践活动伊始,朱宁梅主任带领队员们大致参观了淮安市水利局,并简要介绍了淮安市水利局的概况。在了解到我们是河海大学的学生后,朱主任向团队介绍了同为河海校友的淮安市水利局节水办的安礼忠主任。在交流中,团队成员们分别介绍了本次实践项目的主题、内容与计划,并分发了团队自制的宣传海报。两位主任阅读后在水利专业知识方面给予团队一些研究方向与内容上的建议。

随后,团队前往水利局大运河处对陈主任进行采访。在采访时,陈主任首先向队员们简单介绍了本市目前开展有关大运河生态保护治理方面的工作,内容包括根据《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牵头编制完成了大运河百里画廊市级战略规划;推动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等系列工作。陈主任以图片加文稿形式,介绍了淮安市近两年内对于大运河保护与开发项目进行的全面规划,定下高标准谋划、高效率推进、高品位宣推的实施目标。

图为团队成员于淮安市水利局大运河处采访陈主任

在采访的尾声,陈主任说道:“现在的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了,但生态保护的意识还没能完全跟上,你们大学生能做的就是宣传,加强保护运河的意识,未来更多的孩子们才能长久地看到美丽的大运河。”团队成员向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分发了自行制作的宣传海报与调查问卷,探寻水利人眼中的运河样貌。收集到的数据也将在团队后续的调查报告中分析呈现。

在陈主任的引荐下,下午团队来到了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陈杨梅处长更为详实地为团队成员解读了《规划》。《规划》系统梳理了大运河淮安段历史变迁过程,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标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凝炼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同时根据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文物和文化资源特征,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为目标,以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为主干,串联并辐射沿线区域文化资源,构建“一廊三区八公园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一廊——大运河淮安段生态文旅廊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陈处长合影留恋

陈处长在采访中提及,“《规划》围绕“文兴、水清、岸绿、业盛、人和”的思路,现已初步建成“1+1+N”规划体系,聚全市之力精心绘就“淮上四卷·运河八园”,打造集人文、生态、富民、宜居于一体的综合性画廊,打响“运河之都·百里画廊”淮安城市形象品牌。”

水利局的采访调研圆满结束,团队成员对于淮安市大运河相关规划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实践项目的内容与意义探索方面也得到更专业的指导。淮安市以实际行动在实践中体现其城市建设口号——“运河三千里,最忆清江浦”。

编辑:黄蔚卿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