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2022年7月12日,河海大学“大运河生态保护治理”实践调研团抵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探寻大运河的悠久历史,总结自古以来大运河生态保护治理的历史经验。
图为团队成员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门口合影
进入博物馆,1号展厅用全景展示了中国大运河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展览分为“运河沧桑、王朝基业”“天工慧光、中华勋业”“融通九州、社稷鸿业”“泽被天下、万民生业”“通古达今、千秋伟业”五个部分,以紧握历史脉络的叙事方式,着力开拓世界文化遗产的宏观视野,全力撷取运河沿线省市的亮点特色,通过文物、辅助展品、图表、照片、场景、模型等多种手段进行展示。同时,展览还创新性地引入5G技术,在展厅中设立了独特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全景呈现运河之美,实现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解读中国大运河。
《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通过“盛世东都、汴水繁华”“财赋京师、富甲齐郡”“漕运枢纽、往来盐商”和“人文江南、鱼米水乡”四个部分来呈现不同历史时期大运河沿线的城镇景观,反映运河沿线人民的勤劳智慧与美好生活。“再现”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两个时间段里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河段的“城市历史景观”,打造了一个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让观众身临其境、可以互动体验的展厅。
《中国大运河图卷》是穿越时空凝聚而成的艺术结晶,以浪漫的笔意诉说千年汩汩流淌的大运河故事。画卷通过全新的视角,从时间、空间、人文、自然等多个维度,分为“中国古代伟大创举”和“新时代辉煌篇章”两部分,勾勒大运河长达2500年的开凿与发展历史,呈现运河沿线的四季自然风物与繁华景象。
图为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博物馆讲解员的解说
《紫禁城与大运河》大运河自隋唐“北通涿郡”开始,在各个历史时期,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方面,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元、明、清以来,三千多里长的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动脉,京城尤其是紫禁城所需各种物资多由此而来。“紫禁城与大运河”分为“运河漂来紫禁城”“天下美物聚宫城”两个部分,阐释了紫禁城营建与大运河的密切关系,并以北上宫廷的瓷器、漆器、玉器等文物将清代宫廷生活片段一一呈现。
《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展览以运河为纽带,以具有共同运河文化基因和身份认同的运河城市为主体,从世界遗产、水利智慧和城市风情三个方面,探索世界运河的渊源,诠释运河城市特色。展厅中包括6条世界遗产运河在内的15条代表性运河阐述了世界运河的遗产价值。堰坝、隧道、船闸等水利建筑物是运河和城市沟通的桥梁,展览着重阐释其在路径选取、建设方式、运营管理上凝聚的人类智慧。
《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乐韵流淌”,运河两岸的传统音乐、曲艺、戏剧在舞台上轮番亮相,乐器、戏服、皮影的制作也值得一看,假如满足了耳朵仍意犹未尽,还可以在“唱吧”亮亮嗓子;第二部分“形色天成”,映入眼帘的五彩中点缀着玲珑,年画的印制、核舟的雕刻、苏绣的针法,传承人在中心区现场展示传统美术、技艺;第三部分“民俗万象”,在沉浸式的影音空间中领略节庆民俗,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寻觅季节的味道,带孩子抓个周或是驻足观摩一下传统的祝寿礼,体验仪式感的同时,顺便听听运河沿岸的方言。
图为博物馆展出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参观学习结束后,团队成员心中荡然,感触颇深,大运河所体现的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大无畏精神,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依然激励着人们,依然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永不枯竭的文化源泉。
编辑:黄蔚卿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