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思源社三下乡实践队伍—温澜潮生队来到了本次寻访任务的第四程——铅山县共大遗址。
在队伍的探访期间,铅山县共大的书记带领队员参观了整个共大遗址。第一个地方就是校史馆。带领所有队员参观了校史馆为所有队员仔细的讲解了共大的历史以及共大办学以来的成就。昨天校使馆,可以看到了有关于学校前身的记录。校史馆里面展示许多相关照片以及旧的资料文件,随着时间流逝它们已经泛黄,但是不会影响后来人去了解到当时的共大学子的学习生活。众所周知,共大的教学方式就是半工半读,在校史馆里面可以看到了非常多的劳动工具,所以参观考察的人员能够非常清晰的了解到当时的共大学子是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实现这种教学方式。
第二个地方就是共大礼堂,整个礼堂就是宏伟而壮观。听吉书记说,如今的礼堂用于铅山县武夷山镇的会议场地,每年的代表大会就在此开设。所以说,无论在什么时期,必然都有其作用。在礼堂的正中心,是“为人民服务”的巨大字样。所有人都能明白任何时期党的初心都是为人民服务。就如同共大的办学初衷一样,一所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劳动大学,一方面要搞好生产,一方面还要搞好教学。只有搞好生产,逐渐做到粮食、经费自给,才能取得办学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才有可能保证教学。为了广大的工农群众创造上学的机会,使尽可能多的工人农民成为有文化,有所作为的新一代人,为振兴江西的经济、农业培养各类人才。劳动就是资格,只要做过几年工,务过几年农的都可以入学。这样招生的想法基于工人、农民是我们国家的基础,劳动大学应该首先让他们上学,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第一个《公招生简章》中规定:“几是历史清楚,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的男女工人、农民、公社干部、复员转业军人以及经过了一定时间生产劳动锻炼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名上共大。”这个简章一发出,立即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热烈欢迎,工农子弟和农村基层干部踊跃报考。为当时的工农群众提供学习的机会,充分展示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队员经过查找资料了解到:第一批学员入学时,当时的办学条件就是一片片深山野林,一片片红壤荒地,没有学校宿舍,极度缺乏教学经费,教学设备极度匮乏。开学第一课就是全体师生开荒地,砍来毛竹搭窝棚,首先解决了住宿问题以及教学场所,然后就是开荒围垦种粮食,种蔬菜,造林,育林。所以劳动大学办校初期,如何搞好生产是全体师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山多而耕地少,林业资源丰富的山区,划出部分国营森林归学校经营;在田多人少的地区,征购当地群众无力经营的土地归学校种植。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各学校开始主要是搞一些收益多、见效快的突击生产。但是这种生产收入不稳定,不易与教学相结合.为了使生产逐渐稳定,生产与教学密切结合,办得好的学校相继办起了自己的农场、林场、加工场,建立起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基地,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发展多种经营结合起来。
劳动人民的双手是伟大的,劳动大学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了。
编辑:黄蔚卿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