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21日电
(记者 李彦龙 通讯员 张凡 顾义云天)“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个寒假,3386名四川农业大学学子组建368支党史团史学习教育社会实践团队,红色足迹遍布四川、重庆、浙江、河南、辽宁等全国20余个省、直辖市,挖掘家乡红色资源,创新多种实践形式,打造“讲、访、谈”红色教育实践微矩阵,助推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争做红色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继承者。
“讲”注重创新方式 争当党史团史传播者
“1949年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年仅29岁的江姐就是在这里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前,“青马燎原”实践团成员李沁娟正在为游客们讲述四川农业大学英烈校友江竹筠的故事;团队成员张榆晗则来到了家乡辽宁省绥中县,在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母校利伟高级中学前,讲述杨立伟在登上太空前青春奋斗的故事……这个寒假百余名“小青马”化身火种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涌现的百年青年英雄故事宣讲传播到每位成员的家乡。
“青马燎原”实践团成员张榆晗在讲述航天员杨利伟的故事。四川农业大学团委 供图
“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有小朋友知道这些长征的故事吗?”生命科学学院“红色文化浸润童心团队”的成员以红色小故事的方式给雅安市雨城区小博士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述长征的故事,陪同孩子观看《那年那事那些兔》红色主题动画,通过ppt讲解、故事分享会、趣味问答互动等多元化且易接受的教学,向幼儿园的小朋友传播红色文化,感悟革命的艰辛和幸福的来之不易,通过充满童趣的宣讲模式引导小朋友们从幼年开始了解党的故事,培育爱国之心,传承红色基因。
生命科学学院“红色文化浸润童心”团队成员给幼儿园小朋友分享红色故事。四川农业大学团委 供图
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也为川农的红色“宣传员”们提供了新思路。动物医学院“你觉得对就队”团队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对当代学生的党史学习情况及途径进行调研,将趣味十足的“知识闯关游戏”和调研问卷相结合,对收集到的100余份问卷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同时记录学生们对党史学习活动的建议和想法,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参考。食品学院“薪火”团队9名成员将《鲜红的党旗永不褪色》诗朗诵拍摄剪辑成短视频,并发布于QQ空间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宣传,感悟并传递党的伟大精神。
食品学院“薪火”团队成员录制《鲜红的党旗永不褪色》诗朗诵。四川农业大学团委 供图
“访”家乡红色资源 争做红色精神践行者
在邓小平故居通过参观陈列文物和聆听现场讲解感受中国有志青年为革命做出的不懈努力;在作曲家聂耳的故乡云南玉溪聂耳纪念馆,感受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用血与火写成《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岁月;在四川成都、绵阳等地,探寻川农英烈王右木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四川最早的党团组织的故事,学生融媒体中心“红蜻蜓”团队以返家乡深挖家乡红色资源参访学习的方式铸强红色底色。
“压抑的环境和残酷的刑具仿佛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烈士们所经受过的折磨与背后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园艺学院“重访红色基地”社会实践队9名成员,返回家乡探寻红色记忆碎片,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白公馆等地结合展物和场景重新学习领会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段革命岁月。
园艺学院“重访红色基地”团队成员参观白公馆女牢一室。四川农业大学团委 供图
成都是近代中国革命运动的重要发生地,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理学院“溯洄·偕行”团队14名成员前往成都市烈士陵园,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镌刻着成都自辛亥革命以来的6499名烈士姓名的浮雕纪念墙,聆听革命烈士英雄事迹,在悼念广场齐唱国歌、默哀并敬献花圈。
“谈”红色峥嵘往事 争为革命历史继承者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振奋人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令人荡气回肠。环境学院学生会办公室“办的都对”团队开启采访抗美援朝老兵活动,聆听他们生活的细节与抗战故事。采访后,各成员在网络或书籍上查找有关历史或人物故事,轮流分享并发表心得感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肩负责任与使命,掌握渊博的知识,学习先进的技能,时刻准备报效国家。”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红星高照”团队11名队员来到曲靖市沾益区花山街道松林社区,拜访参与第一枚原子弹制造的老党员王爷爷。“我们都签了保密协议,而保密的期限是一辈子!在新疆研究基地的那些年,是完全与外界隔绝几年,在研究过程中,有的忘了戴防辐射眼镜导致失明,有的因为实验不成熟被仪器炸伤,可是研究怎么能不付出代价呢,我们是战士,战士就是要往前冲的!” 王爷爷激动地讲述到。成员们被王爷爷的事迹深深感动,立志要成大才,担大任,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百年大党,历史悠长,川农学子深入历史的波澜壮阔,在心与心的触碰中认真研读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不局限于图文展板和讲解员的传统手段,更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品牌效应,在润物无声中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视野和格局,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编辑:黄蔚卿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