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为主题,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指引,依托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红色课程思政、红色艺术思政、红色社会实践,立体化打造红色育人体系,使红色思政在校园内“遍地开花”。全校师生在学习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历练中锻造优良品格,用青春书写爱国情、报国志、强国梦。
课程思政助力师生“双向成长”
学校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优势,有意识地将党史等红色资源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技能实训等各环节。在今年举办的“红色基因·铸魂育人”课程思政研讨会上,专业教师代表分享了他们如何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同心同力做好“党史+课程思政”这篇大文章。
环境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李老师利用自己所教授的《计算机二维设计(PS)》课程打造了一套颇具“红色思政味”的全新教学模式。李老师在原本纯粹技术性的课程中加入了“红色因子”,以“设计重走长征路”为载体来授课,通过长征起点的制作明信片、贵州遵义等长征路上重要地点的Logo、爬雪山过草地时的动画雪景、老红军照片修复、长征主题电影海报临摹制作等充满长征元素的课程实训内容,让学生在每一个由易到难的真实项目案例中,了解软件的使用方法、深化技能的掌握。
在跟随老师的脚步设计完善每一个项目时,同学们心里既有自身技能提高的满足感,同时更饱含着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自豪感。同学们还将所有的案例串联成一条长征路线,成为课程中新时代“长征之旅”,在线上探索求知长征路、深刻学习长征精神。
学校将课程思政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采用以专业课为载体、以掌握技能为目标,以思政元素和红色故事为媒介的思路,开展课程教学,注重育人无声,回味无穷。尤其是今年以来,学校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引导教师将红色思政元素贯穿并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厚植爱国情怀。
为了找到知识传授的最佳契合点,教师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党史知识,了解党史故事,并思考和研究如何让红色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对于师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双向成长”的过程。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同时,专业课教师也经历了思想成长,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艺术创作涵育爱国情怀
打开《陶润乡风·礼敬百年作品集》,可以看到由学校教师设计或创作的充满红色元素的紫砂壶作品。今年以来,学校依托艺术类专业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千人千艺·礼敬百年”艺术创作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在深入学习党史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所长,将红色元素与艺术创作有机融合,积极创作反映百年伟大征程的艺术作品,在校园内掀起一股“红色创作潮”。师生们运用紫砂壶、陶艺、雕塑、服装、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抒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
同时,学校还将“礼敬百年”活动延伸到乡村,组建“陶润乡风·礼敬百年”专题创作工作小组,开展文化创意、艺术设计、学术指导等工作,引导宜兴乡村紫砂艺人打造红色艺术精品,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作品展上,教师和紫砂村民合作创作的《红军·军魂》紫砂壶吸引了众多关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元青花瓷“将军罐”,壶盖模仿红军军帽造型,采用不对称筋囊式设计,整体外观肖似军容挺肃的红军战士,让观赏者在感受紫砂壶传统韵味的同时,更感悟到红色诗词的壮美和革命精神的崇高。
学校师生从百年党史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在别开生面的红色艺术创作中学党史、悟思想、强信念、跟党走。
社会实践彰显使命担当
对于“讲好金寨红故事 振兴绿色茶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来说,十余位师生们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暑假。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他们深入茶农家中,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文创设计,为茶农进行直播带货,在互联网上打出了特色的“茶文化、茶品牌”,用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振兴。
通过开展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等销售和推广活动,同学们以科技助农,用创业带动就业,用大学生的视角描绘与讲述中国美丽乡村的故事。
此外,不少同学还积极助力疫情防控,以“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完善自己、弘扬新风”为宗旨,深入各个街道、社区,参与到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当中,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实践团的成员们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志愿军,应当奋勇向前,“青”力而为,让青春力量在社会实践中闪闪发光,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绽放青春光芒。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坚持团员自学和团支部集体学习相结合,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加系列网上主题团课,以党的奋斗史、党员励志故事、党的丰功伟绩为主题开展学习研讨,引领团员青年筑牢爱党爱国的思想根基;深入挖掘身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同时,师生们将红色精神融于生活,围绕“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关爱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等十大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系列活动。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始终将实践育人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环节,努力打造高质量“行走课堂”,推动广大青年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编辑:黄蔚卿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