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勇担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长方体固体实践小组于7月15日开始展开“探索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活动。
活动前期实践队员通过网络,报纸等途径了解到山东省的非遗文化——草编的存在。通过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了解到90%以上的人都不知道这项非遗文化的存在。因此,7月25日小组成员来到山东省济宁市南阳小镇展开实地调研。
在这个四处环海的岛上小镇,家家门口都摆满了各式草编的蒲扇、篮子,雨蓑等等工艺品,做工精细。即使是那年近过百的老奶奶,也在自家屋檐下卖起小篮子,当面对小组成员的参访的镜头露出的是幸福的笑容。小镇上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在这炎炎夏日人们仍能感受到神清气爽。
草编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其价值不仅仅是囿于一种经济实用链条,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愉悦和鉴赏功能。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南宋时期纂修的《嘉定赤城志》载:“江生者为淡草,近海生者为咸草,土人以为缆、为席、为履。又泽地丛生,茎细圆,可为席”。可见,早在南宋期间,临海一带就将草用于编织草绳、草席等日常用品。而在这个四面环海的岛上小镇草编的技艺也是代代传承,目前最年长的草编传人已有一百多岁了。
小组成员找到了当地的草编传承人杨威霞师傅,在杨师傅带领下进行草编手艺的学习,似乎草编像是活络起来了,一会变成人们的蓑衣,一会是个小蚂蚱。这个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小组成员的激情,也坚定了心中的信念,就像杨师傅所说的“一定要将草编传承下去,让子子孙孙都能看到它的魅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草编成为了家家户户的主要副业,成为了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传统工艺遭受了极大冲击,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草编产业不断被弱化,从事于编织的人员也急剧下降。草编队伍的年龄结构偏高并逐步老龄化,这些都成为了阻碍草编发展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产业会止步于此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最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人类永远的精神栖居地!文化命脉生生不息,因此这份非遗文化需要被保护起来。
而面临如今民间文化资源管理乏力,小组成员最终提出以下思路:让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土壤更加坚实,方能让传统手工艺走得更远,从而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聚合各方面社会资源,在产品设计、工艺提升、打造品牌、扩大市场等方面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支持,让传统手工艺产业化,从而帮助当地民众增加收入。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构建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主、传统营销为辅”的运营模式,逐步建立完善手工艺产业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传统手工艺产业品牌化发展,近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编辑:黄蔚卿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