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北京科技大学秦升实践团“壳影秦声”调研队正式开始了以秦安壳子棍为调研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今,社会实践工作已经过半,实践队已经收获了很多实践成果,实践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一、实践背景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数千年,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有着三百多年传承历史的秦安壳子棍便是其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作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壳子棍有着重实用、重打法,攻守兼备、变幻无穷等鲜明特点,在人民群众的自卫和健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使秦安壳子棍这一传统武术瑰宝在新时代获得更加蓬勃的发展,结合201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2021年8月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成立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等三个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通知》等,8月10日,北京科技大学秦升实践团“壳影秦声”调研队致力于通过对秦安壳子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寻找并积极实践传播、传承壳子棍的方法。
二、前期调研
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实践队就已经开始进行了一部分调研活动,其中包括在北科大青年广场和海淀区健翔园社区举办的两次外展活动和多个问卷调查等活动。
这一阶段共计分发近200张宣传材料,收集120多份线下调查问卷和470份线上调查问卷,已经获得对实践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数据资料。
三、线上实践
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为了保障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本次实践过程全部在线上进行,原定于在实地进行的访谈也更改为线上进行。访谈前,实践队成员对线
上访谈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准备和多次的预演,已经成功进行了两次深度访谈,收获颇丰。
8月14日,对壳子棍第十二代传人高鹏程进行了访谈,访谈中,高师傅结合自身经历从壳子棍的起源、发展历史及传承和保护现状及困境等方面为实践队成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8月16日,我们又有幸的采访到了秦安当地的壳子棍武馆负责人,在访谈过程中,负责人为我们从武馆的建设历程、运营情况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8月19日,我们采访了秦安壳子棍爱好者秦安王尹中学王老师和张师傅,听他们讲述组建壳子棍社团时面临的重重困难,发扬壳子棍道路上的初心与坚守,也了解到在传承人之外,其他爱好者的心目中,壳子棍的另外一面。
在两场访谈中,传承人对于壳子棍的热爱和为壳子棍的传承和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都为实践队成员们所感动,访谈内容也为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调研资料。访谈结束后,团队成员认真做好访谈记录、访谈分析等工作,深刻发掘访谈中反映出的现象和问题,为后续实践工作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四、宣传推广
前期实践过程中,实践队通过多个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制作原创手绘动画短片,讲述主人公的练武之路;制作壳子棍推广宣传视频,让壳子棍的科普变得更加生动;剪辑访谈记录短视频,将访谈精华与大家分享,制作的各类短视频在公众号、B站、抖音、快手等各大平台上发布,累计观看量突破6000。
统筹制作壳子棍简介、棍法介绍、访谈录、访谈分析、问卷分析等推送文章,共计推送微信公众号文章15篇,获得近2000浏览;微博上的宣传内容获得近3000浏览,并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微博协会官方微博的2次转发评论。实践队的宣传获得了很大的成效,使壳子棍文化在各大主流平台上以更生动形象的形式传播,不仅扩大了壳子棍的宣传范围,更为壳子棍提供了丰富的宣传材料。
五、结语
接下来,实践队将会进一步进行深入访谈工作,更进一步了解壳子棍传承的具体情况,获得更加全面的调研资料。与此同时,也将着手深入进行微电影制作、论文撰写、文创产品设计等多项工作。实践过程已过半,秦升实践团“壳影秦声”调研队全体成员将认真总结前期经验,全心全意做好后续实践工作,朝着为壳子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一份贡献的初心和目标继续努力前进!
编辑:黄蔚卿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