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月又把法律从课堂带出来了。
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保法”)刚刚落地实施。胡馨月和同学们就把未保法中有关校园欺凌的最新内容带到了南京市江宁区的三所幼儿园。
在幼儿园,他们为老师们带来了预防校园欺凌的专题普法讲座,希望“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稳定发展,用法律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胡馨月是东南大学法学院青语倾言普法宣讲团的大学生志愿者。从2017年宣讲团成立起,这支“学生自主”“学院自助”的志愿者团队,就一直关注着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和身心健康问题,通过开展各类特色普法活动,推动全民普法、全民守法。
对学生来说,亲身实践往往比课堂更能发现实际问题。在普法过程中,志愿者团队发现,当下不少普法方式与实际需求并不适应,其中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方式更为明显。
“志愿者服务组织自主性弱”“责任制尚未得到落实”“普法讲师团的作用发挥不明显”“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慢慢地,很多问题暴露在大家面前。为此,宣讲团成员开始尝试创新大学生社团参与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机制。
2018年暑期,团队与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普法服务中心合作,开始走进南京市江宁区的各个社区,进行普法实践调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倾听当地群众的实际困难,再深入开展法律宣传。
2019年,在开展“百校法治宣讲”活动中,团队到河北省和山东省调研。他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为当地基层法律服务出谋划策。
2020年疫情期间,不能开展线下活动,团队志愿者就联系到湖北省乘马岗镇中心小学和孙家湾小学,进行线上直播普法授课。
东南大学法学院学生秦嘉茵说,暑期社会实践中,他们在每节普法课程后都会出5-8个“随堂”问题,检测发现,受众只能答上讲解过的知识点,但仍没有理解背后的法理。“仅线下授课这一种方式普法,明显不足,受众接收的法律知识是零散的、没有体系的”。
2021年,团队在几年实践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支撑。他们总结出“润滑剂”“暖心剂”和“清新剂”的普法方法,探索出了多主体合作普法机制和“微信-微博-微视频”立体宣传网络。
为解决目前社会普法机制联动性较差的问题,团队认为,大学生社团要发挥“润滑剂”作用,利用专业知识,寻求“政府-高校研究基地-大学生社团-社会组织-服务点”5个维度在普法力度、维度和受众黏度3个方面的协同发力。
他们成立大学生普法讲师团,依托东南大学法学院“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江宁区美丽乡村普法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大会,传递奉献精神。
在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方面,他们完善普法文化产品组合,追求多元化。通过比较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尤其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少年等未成年群体的特殊性,强化分层分类,增进未成年人互动式体验参与感。
他们聚焦未成年人特殊群体,对特殊学校的未成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暖心普法教育。对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缺乏法律意识与家庭教育、内心敏感孤独的问题少年,在普法的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未来发展规划等针对性内容,让孩子们在普法活动中收获知识更获得温暖。
团队还将以普法文化产品创新为切入点,B站、抖音、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通过制作普法短视频、撰写普法小文章等,发挥文化产品的“清新剂”作用。
编辑:黄蔚卿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